第28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圓滿落幕 “中國概念”韻味豐厚持續拓展

日期:2025-10-25 09:3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中國廚房——味覺的盛宴》在舞臺擺出一席“盛宴”。

《中國廚房——味覺的盛宴》在舞臺擺出一席“盛宴”。(方非 攝)

  海洋鼓、沙錘、鋼片模倣出水流沏茶的聲響,竹笛、雙簧管、小提琴接過旋律,仿佛茶葉在水中沉浮舒捲。10月24日晚,保利劇院舞臺上,指揮楊洋執棒中國愛樂樂團,用一曲如伴香氣的“大紅袍”為梁皓一《中國廚房——味覺的盛宴》輕巧“開席”,在豐足濃厚的中國韻味中,為期14天的第28屆北京國際音樂節落下帷幕。

  2002年,北京國際音樂節首次提出“中國概念”。20多年來,一部部中國作品、一位位中國音樂家在這裡被世界聆聽、看見。2025年,“中國概念”的版圖繼續深耕拓展,在持續挖掘中國故事的同時,更讓音樂積極成為城市的一部分。

  3部中國作品接連上演

  大紅袍、佛跳墻、北京烤鴨、熱爆明蝦……在95後作曲家梁皓一的奇思妙想裏,菜肴化作樂章,廚具成為樂器。《中國廚房——味覺的盛宴》從日常生活中取材,把市井煙火融入交響樂語匯。最讓北京觀眾感到親切的,莫過於那道聞名中外的“北京烤鴨”,筷子替代了鼓棒,菜刀與镲片磨刀霍霍,鍋碗瓢盆都被標注在樂譜上,一場生動熱鬧的“廚房戲”在舞臺上演。

  濃墨重彩展現腳下這片土地,一直是“中國概念”的重要內涵。2025年,包括《中國廚房——味覺的盛宴》在內,北京國際音樂節上3部頗受矚目的中國作品,均源於中國文化、中國故事:北京國際音樂節與美國林肯中心聯合委約普利策音樂獎得主杜韻創作的音樂劇場《刻在森林的海》,把目光溫柔投向我國最後一個被官方認定的民族——基諾族,8個天真爛漫的孩子走出大山,由基諾族大鼓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何桂英帶領,赤腳踩着節拍唱起歌謠。作曲家黃若的《浮聲之城》以中國的“氣”為靈感,敘述了在國際樂壇闖蕩多年的藝術家對故土的難忘,“離開家鄉後,我才更清楚地意識到,如何把東方的氣韻放進作品裏。”

  補全“演藝之都”首演拼圖

  “北京應該成為新作品走向世界的舞臺,我們要把中國重要的作曲家推薦出去,向更多人展示中國的文化與歷史。”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委員會主席余隆説。在中國首演後,音樂劇場《刻在森林的海》還有前往美國林肯中心演出的計劃。《浮聲之城》此前已在曼徹斯特、紐約、倫敦上演,此次借助音樂節的平臺,《浮聲之城》實現在亞洲的首演。

  填補中國音樂的“首演”空白,是北京國際音樂節始終承擔的藝術使命。據統計,自1998年創辦至今,音樂節各類“首演”作品已達近80部。

  “首演”也與新銳探索緊密掛鉤。2025年,中國音樂家把新銳突破的精神深度貫徹:《刻在森林的海》以基諾族的古老歌舞為養分,還融合以現代音樂劇場形式、美國OK MISS樂隊的現代編曲,讓傳統文化的延續不止步於靜態的保存。《浮聲之城》的探索更加大膽。在音樂會正式開始前,預先報名的觀眾沿着5條線路,漫步在秋夜裏,每個人的手機會被小程式隨機分配一條音軌,作為一片“拼圖”構建出整首交響樂。人群聚攏,聲部重疊,在國家大劇院人工湖畔,音樂的溪流最終匯成《浮聲之城》裏涌動的聲浪。

  讓音樂走齣劇場與城市聯動

  如今,隨着“演藝之都”建設的深入推進,“中國概念”被注入更多的時代內涵,它的觸及範圍已遠非劇場和音樂廳。2025年,北京國際音樂節與北京這座城市的互動越發緊密、鮮活。

  圍繞《浮聲之城》展開的城市漫游,把愛樂者帶進了北京的大街小巷。以其中一條起步於北京坊的線路為例,40分鐘的Citywalk,觀眾能見證莊嚴明亮的正陽門城樓、古今交織的北京坊、黃昏時分的車水馬龍。樂迷鄭女士感慨:“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一段音樂,一次行走,帶來了市民與城市深度互動的契機。

  火熱的“票根經濟”,也在連通音樂與城市的更多可能。以化用“北京烤鴨”美食意象的《中國廚房——味覺的盛宴》為例,音樂節期間,專屬套餐在全聚德前門店、全聚德和平門店、全聚德王府井店同步銷售。同時,音樂節聯動熱門商圈、文旅場所、線下音樂消費場景、“北京禮物”商店,推出文商旅體多業態優惠服務——一張演出票變成全城消費VIP卡,“演藝+”的無限活力點亮了金秋時節。(高倩)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