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交通綜合治理推進會暨“一街一策”典型經驗交流會10月23日召開。從會上獲悉,2025年以來,本市錨定“便捷、順暢、綠色、智慧、安全”治理目標,系統謀劃、綜合施策,各區協同作戰,交通綜合治理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全市打通38條斷頭路,改造及新增橋下停車位超1.2萬個,京密路等一批新開通道路為市民出行提速。
中心城區新建停車位2.4萬個
在路網聯通方面,本市2025年打通馬連道東街、黃渠南街、河蔭西路及富華路等38條斷頭路,城市“毛細血管”愈發暢通。其中,朝陽區黃渠南街貫通後,直接便利周邊8個小區約4000戶居民出行,區域通行效率提升約60%。
橋下空間整治提升同步開展,通過拆除用房與護欄、整理飛線、改造地面、新增綠化等措施,完成234座橋係整治和17座橋係系統提升,新增綠化3733平方米,改造及新增停車位超1.2萬個,實現橋下空間多功能利用和環境品質提升。
聚焦中心城區停車矛盾,以“廢改立”“平改立”等模式推動紫金莊園、湖北大廈等多處閒置或低效空間升級,利用居住區及周邊騰退土地、橋下空間、人防工程等空間,挖潛新建停車位2.4萬個,人防工程新增車位4753個,新增錯時停車位超1萬個,有效緩解停車壓力,核心區70條“不停車衚同”完成創建,街巷環境煥然一新。
優化公交線路104條
2025年以來,全市軌道站點接駁優化提升成效明顯。61個軌道站點完成“疏整促”治理,修復站前廣場3.7萬平方米,新增非機動車停車面積超10萬平方米。
軌道和公交兩張網加速融合。2025年以來,全市共優化公交線路104條,新增線網覆蓋63.2公里;軌道交通車站出入口換乘距離小於50米的地面公交站點佔比達90%。
為持續規範非機動車停放秩序,多部門聯動開展非機動車全鏈條治理。交通、交管、市場監管、城管、商務等部門協同發力,針對電動自行車違規銷售、不文明騎行、亂停亂放等突出問題,實施專項治理行動。治理以重點軌道站點及“學醫景商”區域為突破口,採取“一站一策、一場一策”精準推進停放管理措施落地。
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完成50個軌道站點和38個“學醫景商”重點區域的點位治理,挖潛增設5.59萬個非機動車停車位。同時,強化累計完成213處執法設備建設更新,試點審核錄入電動自行車違停行為3.8萬起,並同步發送提示短信,推動非機動車通行與停放秩序持續改善。
京密路主路通行時間縮短44%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2025年本市開通京密路(太陽宮北街—機場南線),主路通行時間平均縮短44%,早高峰進京僅需18分鐘,通行量提升1.1倍;北清路快速化改造工程、通懷路等重點工程全線通車,大幅提升市民出行便捷度;東六環改造工程實現地面交通入地,隧道最快7分鐘通行,跨區域出行更加高效。
此外,“一街一策”成為破解區域治理難題的關鍵抓手。通過“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機制,構建起“市區街三級聯動+政企民共同參與”的治理模式。2025年以來,25個街道赴朝陽區麥子店街道學習先進經驗,涌現出大柵欄街道“五精五點”工作法、萬壽路街道“四個一”做法等一批可複製推廣的治理範例,為攻堅難點任務提供有力支撐。(孫宏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