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賦能國際文化交流,傳播中國優秀歷史文化,講好北京文博故事,提升中外學生跨文化理解與合作能力,10月16日,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及參與“京彩文化”項目的高校國際國內學生代表赴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開展“跨越文化的橋梁”2025年度第六場主題研學活動。
孔廟和國子監坐落於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始建於14世紀,歷經元、明、清三代,至今已有700多年曆史。北京孔廟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祀孔子的場所。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學府(太學),兼國家管理教育的行政機構。兩組建築構成了“左廟右學”的規制。
此次活動由北京市文物局指導,北京市文博發展中心、清華大學學生全球勝任力發展指導中心、北京大學燕京學堂、北京市對外傳播交流中心和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共同組織承辦。來自挪威、土耳其、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蒙古等11個國家及地區的國際國內學生及參與“京彩文化”項目的高校大學生共20餘人參加活動。
為增強博物館的國際影響力,提升服務品質,同時為國際學生提供一個深入了解中國文化、鍛煉社會實踐能力的機會,北京市文物局招募並組建“文化使者”團隊,從國際學生的視角講述北京文博故事。本次活動邀請了來自北京大學的馬來西亞籍學生白湘怡以“文化使者”的身份介紹了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的簡要情況、展陳特色及文創産品。
中外學生跟隨講解,依次參觀了先師門、進士題名碑林、辟雍大殿等核心建築。在成排的進士題名碑前,學生們駐足觀看,上面刻滿了古代科舉獲得功名者的姓名。石碑承載的歷史痕跡,讓他們直觀感受到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制度與傳統。辟雍大殿是國子監的標誌性建築,其四週環水,由四座石橋連接的佈局,曾為皇帝講學之所。留學生們認真聆聽其建築寓意與歷史功能,對中國古代“尊師重道”的理念和最高等級的教育儀式有了具體認識。
本次中外文化交流活動通過沉浸式文化體驗與古跡實地探訪,搭建起多元文明對話的立體平臺。活動以器物載道、以實踐傳薪,讓跨越時空的文化記憶轉化為可觸可感的當代共鳴。
學生感想
李嘉芊(新加坡):
游覽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漫步在古老的殿堂間,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種貫穿中國悠久重教歷史的治學精神與文化氛圍。孔廟莊重的建築和神聖的氛圍,讓我真切體會到“尊師重道”“崇德修身”的儒家思想,早已深深融入中華文明的血脈。最觸動我的,是了解到在古代,曾有數千名學子匯聚於此聆聽皇帝講學。我不禁想像,他們當時敬畏地簇擁在一起,心中滿是對知識的謙卑與崇敬。站在那裏,我深感榮幸。能與這一傳承至今、仍在塑造中華文明的治學傳統産生聯結,是一種難得的體驗。
柳達明(美國):
非常榮幸能參與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的參訪活動。去年我在燕京學堂研習儒家經典時積累的認知,與此次在孔廟親眼所見的儒家文化遺産相互印證,讓我對中國傳統思想與文化的理解變得更加立體、豐富。其中,我對國子監承載的科舉考試歷史尤為感興趣。能在這座積澱深厚的古老學術聖地,親眼見到與科舉相關的石碑與建築遺存,內心滿是觸動。毫無疑問,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是探訪北京時,感受中華文脈不可或缺的重要去處。
尤靜宜(馬來西亞):
很高興能夠在北京的秋天踏入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感受700多年曆史的中央最高學府。老師的講解讓我了解到以前的科舉制度以及皇帝講學等有趣的內容。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參加這樣的活動!
諸葛行天(澳大利亞):
此次活動讓我了解到了國子監豐富有趣的歷史。得知來自越南和俄羅斯等國家的留學生也曾在這裡學習,我感到十分驚喜。我非常享受這次活動,感謝老師們的講解,希望在中國學習的時候還能探索更多的歷史古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