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從科幻走向現實,新能源汽車産業持續引領全球,高端科研儀器實現自主研發……10月19日,4位首都産業一線科技人才走進北京積體電路産教融合基地,向高校院所師生、産業一線技術骨幹和工人講述科研奮鬥故事。
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專家劉朝輝見證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的快速發展。“1995年,我10歲,我國第一輛新能源汽車‘遠望號’誕生。2008年,我是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的碩士研究生,595輛新能源汽車在北京奧運會上批量使用,正式拉開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序幕,也讓我對新能源汽車技術産生了濃厚興趣。”他説,自己與新能源汽車似乎有着不解之緣。在英國攻讀博士研究生期間,他將研究課題確定為新能源汽車雙向充電系統。
2019年底,在市人才工作局主辦的“海外英才北京行”活動中,劉朝輝第一次了解到,新能源汽車産業正在北京亦莊的科創沃土上茁壯成長。不久後,他決定加入位於亦莊的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並帶領團隊開發了全球首款浸沒式油冷功率晶片封裝模組。這項技術具有極高的散熱效率,為高功率密度的系統整合提供了“中國方案”。
此次宣講走進的北京積體電路産教融合基地也在亦莊。該基地建設了集産學研用、技術攻關、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管理服務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創新平臺,着力探索教育鏈、産業鏈、創新鏈和人才鏈的深度融合。“很高興看到這麼多年輕的面孔。這裡的學生們既能築牢紮實的理論基礎,也能深入一線接觸到産業的最新資訊。”劉朝輝期待,大家能珍惜青春時光,響應國家對産業一線人才的需要,未來走上科研和産業的關鍵崗位。
“在産教融合基地,我們擁有優質的學習平臺,更應當腳踏實地、勇立潮頭。”聆聽宣講後,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2021級直博生金浩幹勁十足。北京大學軟體與微電子學院2025級電子資訊專業博士生林銘敏十分珍惜此次與産業一線科技人才交流學習的機會。她説:“正如他們講到的,一個行業有高峰也有低谷,要堅定理想、腳踏實地去努力,才能有所收穫。”(劉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