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門西興隆街兩側,經過恢復式修建的16個院落目前完工,呈現出古韻新顏。這些院落由朱小地等7位設計師領銜設計。未來,這片區域將通過招商引入多元業態,打造集品牌消費、主題餐飲、文化體驗於一體的生活街區。
前門西興隆街整修一新,街區恢復傳統風貌。(鄧偉 攝)
西興隆街197號二進院內景。(鄧偉 攝)
10月16日上午,秋意濃重,來到西興隆街西段,兩側高高的槐樹黃綠交織,掩映着成排的院落。與周邊的四合院群落相似,這些院落以傳統的青磚灰瓦、棕色門窗為主色調,但新添了落地玻璃等現代建築元素,新舊交融,呈現出“復古中見時尚”的獨特氣質。
這16個院落是西興隆街恢復性修建試點項目的最新成果。該項目是前門東區保護與復興規劃及城市設計的深度實踐,西起前門東路,東至草廠三條,總佔地約1.26公頃,總建築面積約1.46萬平方米,其中地上約8771平方米,地下約5807平方米。
回溯至2006年,因道路拓寬工程,西興隆街兩側形成零散地塊。2019年起,結合西興隆街的商業歷史,東城區區屬國企天街集團對這裡進行恢復性修建。修建採用集群式設計模式,特邀朱小地、邊蘭春、張傑、呂舟、賴軍、孟岩、吳晨7位深耕老城保護與更新領域的建築師以及照明專家詹慶旋,從歷史、傳統、文化中尋找設計出發點,對西興隆街道路進行改造提升,對南北兩側建築進行恢復性修建,以專業力量助力老街區傳承文脈、煥發新生。
踏入部分院落,發現每個院落格局各不相同,可見設計的匠心。穿過沿街倒座房,踏入西興隆街197號的二進院,一個規整的四合院映入眼簾。正房坐落在一米高的基石之上,東西廂房相對而立,院中一株國槐,樹冠如一把大傘。對比老照片,發現院落修建整體延續了原始的院落、房屋格局,修舊如舊。部分細節也在排除安全隱患的基礎上恢復原有風貌、保持“老勁”。例如通往正房的石臺階,在排除安全隱患後原樣保留;倒座房沿街立面,去除破舊的白瓷磚,恢復青磚素面。
出197號往西走,西興隆街219、221、223號新舊交融的特色則更加明顯。沿街房屋屋頂採用合瓦與清水脊,再現傳統坡屋面的古韻。而房屋格局則延續原始連排的基底,鄰街一側是大落地玻璃,展現出現代簡約的風尚。
院落之外,街區環境也上了臺階。西興隆街市政環境道路環境整治提升項目西起前門東路、東至新革路,全長約740米,內容包括市政工程、景觀提升、沿街現狀建築立面整飾修理。目前建築與市政施工均已完工。
未來,西興隆街開街營業後,將積極引入新業態、新品牌與新消費群體,與原有社區有機融合,與前門大街商業區聯動,實現城市更新由開發建設向可持續運營轉變,構建高品質生活商業街區。
新聞連結
新院落新碩果
以“古都韻·人民悅·萬象新”為主題的2025年北京市東城區城市更新主題日系列活動,10月16日在煥發新生的前門西興隆街正式啟動。當天,已完成恢復性修建的部分院落內,集中展示東城城市更新中的豐碩成果與未來規劃,吸引與會者參觀。
活動上,東城區一批榮獲本年度北京城市更新榮譽的項目受到表彰。朝阜路及朝陽門南北小街整治提升、景山三眼井啟動區衚同院落及首開首院文化金融産業園榮獲“最佳實踐”稱號;前門草場居住體驗院落(文華東方酒店)、重構·潮東裏非標文旅綜合體獲評“優秀案例”。此外,百姓身邊的生態會客廳—南館公園改造提升、東四街道倉南12號院社區微花園等一批深入社區的民生項目,入圍公眾投票環節。
在作為展陳空間的西興隆街院落群中,各家企業帶來生動實踐展示:首開集團以其“最佳實踐”案例——景山三眼井片區與首開首院文化金融産業園為範本,詮釋更新理念;建工集團則通過西總布街區更新項目,展現更新模式的跨越;天街集團重點呈現前門草廠居住體驗院落、西興隆街恢復性修建等項目的實踐成果。(李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