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季盛景中學知識 北京科學中心“秘密花園”蘊藏科普巧思

日期:2025-10-15 08:2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孩子們在北京科學中心參與戶外科學教育活動。

孩子們在北京科學中心參與戶外科學教育活動。

花園各處巧妙設置展示牌,向參觀者傳播花卉種類等知識。

花園各處巧妙設置展示牌,向參觀者傳播花卉種類等知識。

  “春宜花、夏宜風、秋宜月、冬宜雪”,四時之美由文字變為實景——北京科學中心重新規劃的近1.9萬平方米園區綠化空間揭開面紗,將配合1.9萬平方米室內展覽展示,提供四季有景的科學教育服務。

  寒露時節,北京科學中心的“科學花園”裏,低頭可欣賞色彩艷麗的紫菀花“地毯”,抬頭可細看樹葉施展的“變色”魔法,還有火紅的石榴挂在枝頭。

  “與一般的公園賞景不同,這座花園充滿了科學元素。我們圍繞植物六大器官知識、二十四節氣變化、自然災害生存技能等,設計了一條戶外科學教育路線,與主展館‘生命、生活、生存’的主題相呼應,讓觀眾在畫中游、游中學。”該中心科技文化部體系建設項目主管王雲翔説,經過改造提升,園區初步形成草本植物、灌木、喬木錯落有致的自然景觀。從秋季斑斕的紫菀花園,到冬季凜冽的雪寒預警圖,再到春季百花綻放的新生圖景……四季更替,都有看點。

  科學教育走出展廳和教室,變得更親和生動。“不再是看圖講道理,觀眾就在實景裏,學起來更有意思。”王雲翔身邊是多株高大的樹木,以元寶槭和五角槭為主,樹葉呈現出不同顏色。“這兩種喬木外觀相近,容易被搞混。我們會帶觀眾,尤其是小觀眾近距離觀察葉片、樹皮、果實等,了解細微區別。這些內容與《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中的生命科學部分緊密相連,算是孩子們的延伸閱讀。”

  每一個駐足點都經過精心設置,搭配了有趣的小問題。玉蘭開花前地面掉落的“小耳朵”是什麼、海棠開花後顏色為何會變淡、為什麼我們無法吃到無籽石榴……這些問題是北京科學中心提前向公眾徵集的。“科學教育不再是簡單的問答,而是引導觀眾看到問題,再通過觀察、歸納、實踐,一步步找到答案,像科學家一樣去發現、探索、體驗大自然。”

  此次升級還彰顯了京味兒。作為本市重要的青少年科學教育陣地,該中心以“一軸兩環、三生四季、二十四景”為脈絡,將自然景觀、科技文化和北京地域特色巧妙融合。生存教育圍繞北京地區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展開,“夏安汛:水系防汛圖”將北京主要水庫、水系地圖轉化為“教具”,培養觀眾面對突發情況時應該掌握的技能等。

  圍繞四季展開的科學活動還將不斷擴容。該中心研發的“自然繪·知科學”教育體系,已開發了4門針對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活動、3門探究實踐類營地活動,科技工作者會帶領觀眾在四季流轉中品味科學文化。(劉蘇雅)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