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組織註冊、外資備案、人才簽證等方面享受一站式服務 28家國際科技組織落戶總部集聚區

日期:2025-10-10 08:2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一家國際科技組織能夠連結全球創新資源,其總部所在地,自然就擁有更多機會參與全球科技治理。

  兩年前,我國首個國際科技組織總部集聚區在朝陽區揭牌,目前已聚集了28家國際科技組織,包括世界綠色設計組織(比利時)北京代表處、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國際介科學組織等。

  在全球科學界,中國正日益主動地參與國際交流,“中國聲音”正變得更有力、更清晰。

  一棟樓匯聚13家“總部”

  走進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IRDR)的辦公室,仿佛來到了一個微縮的聯合國。員工來自世界各地,交流時能在中英法語之間靈活切換。明亮的落地窗外,是大望京的繁華街景。

  2024年,IRDR把辦公室搬到了東湖國際中心A座。這座超甲級寫字樓華麗而低調,鮮有人知的是,有13家國際科技組織的全球或地區總部在這裡辦公。

  202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前瞻謀劃和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參加或發起設立國際科技組織。3個月後,全國首個國際科技組織總部集聚區在朝陽區揭牌,由中國科協和北京市政府共建,中關村朝陽園以及朝科創公司提供空間和配套服務。

  科學無國界,但科技組織總部卻總是青睞全球科創中心。第三方數據顯示,舊金山-聖何塞、紐約、北京、倫敦、巴黎等地,是目前綜合排名最高的科創中心——從這個角度而言,北京對於科技組織擁有天然的吸引力。而朝陽又是首都對外交往的窗口,在組織註冊、外資備案、人才簽證等方面能提供一站式服務。

  “我們都蠻喜歡這裡,外籍同事也覺得很不錯,生活很便利。”IRDR的科學主管連芳介紹。集聚區給他們提供了細緻入微的服務,比如私密性很強的會議室、高速國際網際網路,“起草一些國際性文件時,分佈在全球很多個城市的同事可以同時操作協作文檔。”連芳説。

  兩年來,有十幾家國際科技組織新落戶集聚區,再加上既有的“總部”,總數達到了28家,主要分佈在大望京、CBD和奧林匹克公園。“每個科技組織的視角不同、發展階段不同,人員也來自不同國家。”在世界綠色設計組織(WGDO)總幹事邢雷看來,集聚區提供了一個開放包容的空間,他們可以互相交流碰撞,建立共同的科技願景,“就像一片森林,不是只有齊刷刷的大樹,花草也要能蓬勃生長,才會形成健康的生態。”

  讓“中國聲音”更響亮

  科技不應成為謀求霸權的壁壘。近年來,我國大力支援科學家牽頭髮起設立國際科技組織,推動專家學者在國際科技組織中任職,這為中國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提供了可能性。

  WGDO是全球首個致力於以綠色設計為手段推動綠色發展的國際公益組織,總部位於比利時,在德、法、中、英等十余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邢雷説,在綠色設計領域,歐美國家起步早,但中國發展得更快。過去十多年,中國的專家、企業做了大量實踐,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該領域的中國聲音在世界舞臺上還相對較弱。

  WGDO推動着中國與世界的交流。“很多國家在新建工程時,總在完工後才開始考慮減碳,往往為時已晚。中國一直在生態治理方面強調系統性,這個思路值得被其他國家借鑒。”邢雷説,2023年,北京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獲綠色設計大獎,它從規劃之初就構建了一整套綠色修復和可持續風險管控的技術體系,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達到40%以上,消納建築垃圾累計110萬立方米,哪怕放眼全球,也是一個寶貴的案例。

  每年深秋,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都會如期召開,古樸的水鄉被全球矚目。鮮有人知的是,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國際組織總部位於北京奧林匹克公園。

  隨着新技術快速演變,網際網路領域發展不平衡、規則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問題日益凸顯。依託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我國提出了“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文件、行動倡議,實踐案例已經全球開花,這是中國對全球網際網路發展治理的重大貢獻。

  與本土需求碰撞合作點

  國際科技組織總部的落戶,能給一座城市帶來什麼?準確、完整地闡述很難。但可以肯定,這種影響是持久而深遠的,有時如潤物無聲的細雨,有時又像是燎原的星火。

  中關村朝陽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兩年來,集聚區累計舉辦百餘場國際會議和活動。其中,“一帶一路”數字地球論壇、東湖·介科學論壇、中非綠色投資與綠色發展國際論壇、全球無人機交通管理技術交流研討會等,已經在國際上有了知名度。

  大望京變成了星光熠熠的科學家會客廳。每逢國際會議,東湖國際中心都會迎來很多知名科學家,迄今已經有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百餘位專家在這裡發表真知灼見,為人類未來的發展策源助力。

  同時,很多國際組織也希望與北京的本土需求碰撞出合作點。比如世界綠色設計組織正與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攜手,共同推動綠色設計工程師評定,並將其納入國際職業資格認可目錄。中關村朝陽園2024年發起了“雨燕行動”,聯合使館、國際科技組織和金融機構,設立12個國際科技服務站點,覆蓋歐洲、亞太、中東等地,已促成幾十項國際合作。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首都北京正完善政策體系,構建開放包容的科創生態,增進國際科技界的開放信任合作。未來,國際科技組織在京落戶的名單也會越來越長。(朱松梅)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