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載共守護 一城盡風華——寫在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際

日期:2025-10-10 08:1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故宮博物院10月10日迎來百歲生日,圖為太和殿壯美景觀。

故宮博物院10月10日迎來百歲生日,圖為太和殿壯美景觀。(杜建坡 攝)

  一脈文淵紅墻銘史,百年守望紫禁流芳。

  首都北京,綿延7個世紀的中軸線中心處,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建築群——故宮,將迎來歷史性的日子。

  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這是一份厚重的時代記憶。

  百年前,這裡重門徐啟、百廢待興;抗日戰爭時期,故宮人攜近兩萬箱文物避敵南遷、以身護寶;新中國成立後,故宮博物院事業發展翻開嶄新一頁,逐步建立起科學完整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及傳播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故宮博物院迎來了一個高速發展的繁榮時期。秉持“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發展理念,這座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産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

  穿越百年曆史煙雲,巍巍故宮存史博物,擁抱世界闊步未來。

  從帝王禁苑到人民的博物院

  國慶中秋假期,莊嚴恢宏的午門前,許多游客披着晨光而來。

  午門城樓上,“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覽面向公眾開放。這場獻禮百年院慶的大展上,人們可以一睹十年難見的《清明上河圖》、凝望傳承三千多年的亞醜方尊、定格含義雋永的金甌永固杯……

  穿越午門,經內金水橋,沿中軸線前行,人們可以在紅垣黃瓦的三大殿,感悟盛世皇朝的和合風範;可以透過東西六宮精巧的陳設,捕捉宮廷生活的溫婉氣息;可以從養心殿東暖閣捲起的黃紗簾中,追溯百年前的風雲滄桑……

  每個開放日,都有數以萬計的參觀者來到故宮博物院,駐足、漫步、驚嘆。

  一脈文淵,百年傳承。

  1925年10月10日下午2時,故宮博物院在乾清門內舉行開幕典禮。會後,清室善後委員會通電各界,宣佈故宮博物院成立。

  消息傳來,北京城萬人空巷,人群如潮水般涌向故宮。

  一份當時的報紙這樣寫道:“數千年宮殿尊嚴,昔為夢想所不可得到者,今則略破慳囊,即允吾人昂首闊步,眺望談笑於其間……人多道窄,洶湧而來,擁擠至不能轉側,殿上幾無隙地,萬頭攢動,游客不由自主矣。”

  一句“昂首闊步”,足以讓人想見,當皇家禁區變為可自由參觀的博物館,人民有多驚喜。

  然而,彼時的故宮,宮殿年久失修、院落蓬蒿滿地。博物館的事業,起步維艱。

  沒有藏品,何來博物館?千緒萬端間,第一批守護者從點查宮內“家底”入手,開始了篳路藍縷的征程。

  1924年的冬天,北京呵氣成霜,點查人員被西北風打得身子直轉。他們以組為單位,用最原始的方式查封各宮殿並逐件清點故宮物品。

  這項中國文物史上規模空前的清點登記工作持續至1930年3月,不僅留下了百萬件文物的原始檔案,更留下了“國寶公有”的精神傳統。

  “故宮的豐富藏品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産,故宮博物院代表國家進行保管,弄清這些財産的底數並認真妥善地加以保管,是對國家對民族負責任的表現,不容許有半點疏忽與懈怠。”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説。

  先輩的精神延續百年。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的清理,在1949年前進行了1次;1949年至2010年,共開展了4次。如今,全院文物藏品總數已經精確到個位。195萬件(套)文物分為25大類、百餘個小類,共同組成價值不可估量的文化寶庫。

  要守護這份國家寶藏,不僅需要心細如塵的管理,有時也要有驚天動地的智勇。

  長江拍岸。沿江的一處山坡上,重慶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靜靜佇立,向世人訴説那段可歌可泣的護寶故事。

  1933年2月,侵華日軍步步緊逼,故宮文物危如累卵。為守護中華文脈,故宮博物院組織動員,將文物分批南遷,開啟人類文化遺産保護史上的一次偉大遷徙。

  自華北出發,輾轉東南,又西遷至川黔等地。近兩萬箱南遷文物踏秦嶺之飛雪,越湘黔之重山,凌三峽之驚濤,克蜀道之多艱,歷程二十余載,行程數萬里。

  這條銘刻在中華大地的護寶之路上,無數仁人志士拼死捍衛,“人在文物在”的信念矢志不渝。

  出土於唐朝、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的石鼓,是南遷文物中的代表。

  被層層包裹的石鼓,裝箱後每件重逾2噸。遷移中,這批石鼓隨守護者一同經歷了轟炸、火災等險情;回遷時,又遭遇兩次車禍。所幸文物無損。

  時任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後來説:“像這一類的奇跡,簡直沒有法子解釋,只有歸功於國家的福命了。”

  新中國成立後,南遷文物分三次北返故宮。故宮博物院各項工作陸續恢復並取得新進展,深刻影響了近代中國博物館理論、文物保護實踐和歷史文化研究等各項事業的發展。

  時光匆匆,距抗戰勝利已有80個春秋。這十面意義更加不凡的石鼓現陳列於故宮東側的皇極殿石鼓館中。立於石鼓前靜靜觀想,其上猶可分辨的篆文,既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例證,也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文脈不絕的見證。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今天的故宮博物院,已成為無數人心馳神往的中華文化地標。

  據統計,1949年至2019年的70年間,故宮博物院累計接待觀眾4.56億人次。2009年,接待觀眾人次首次突破1000萬。2024年,接待觀眾超1760萬人次。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認為,故宮博物院的成立,將昔日帝王居住的宮苑禁區變為平民百姓可以自由參觀的場所,將僅供皇帝觀賞享用的珍寶,變成全民族的共有財富,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開創了中國博物館之先,完成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壯舉。

  漫步於舉世無雙的宮闕,請別忘記,無數先輩的執着,才締造出這座屬於人民的博物院。

  從宮廷珍藏到中華文化的殿堂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故宮是了解中國歷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

  故宮博物院西側,一排樸素的中式平房,內裏卻大有乾坤。大名鼎鼎的故宮“文物醫院”裏,“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理念深入人心。

  鐳射誘導擊穿光譜室、有機質文物保護實驗室、紡織品修護室、古書畫修護室……作為全世界最大的“文物醫院”,100多名文物修復領域的專家在此“望聞問切”“治病會診”。

  “你看,這是我們用3D列印技術做出的補配雕花構件的修前模擬實驗模型。”

  在木器修護室,文物修復師黃齊成如數家珍地介紹起用3D列印技術修復養心殿文物的過程。

  可巧手以繼拙作,不可庸工以當精製。修復這幾件巴掌大的構件,花費了半年。

  “只要是文物,我們都一視同仁。”黃齊成堅定地説,“不管是寶珠、龍椅,還是日常用品,都是故宮文化傳承體系中的一部分。我們的責任就是最大可能地延長它的壽命,最大化地保護它的價值。”

  書畫臨摹室門前,一副2025年春節新貼的對聯筆力遒勁:上聯“心中常存萬壑”,下聯“筆下自有韆鞦”,橫批“沉心靜氣”。

  文物修復者的工作一如此聯。“百年守護”大展中亮相的現存最古老紙本中國畫、唐代韓滉《五牛圖》,便是在沉心靜氣的匠心巧手下,穿越韆鞦,展卷人前。

  這件稀世名作,一度千瘡百孔、遍身黴斑。1977年,畫作被送到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廠,由專家孫承枝主持修復。

  接到任務的孫承枝寢食難安。年近古稀的他拿着放大鏡反覆查看,對畫作破損情況細細研究。經過淋洗、去污、補紙、全色等數道複雜工序,歷時8個月,千年古畫煥然一新、重現光彩。

  何止《五牛圖》。馬王堆T形帛畫、銅奔馬“馬踏飛燕”、三星堆青銅器……無數國寶背後,都有故宮文物修復師的身影。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各地各類傳統手工技藝頂尖人才匯聚故宮,一邊工作,一邊培養傳承人,至今已形成較為整齊的傳承梯隊。

  “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此平常的話語,卻是多麼驕傲的功業!

  正是他們,讓中華文化瑰寶綿延不絕、生機勃發。

  如果説花幾個月時間修復一件器物考驗的是匠心,那麼修繕古建築則需要以十年、二十年為計的恒心。

  不久前,修繕後的寧壽宮花園再度迎客。

  裝飾枕繡品由30多名刺繡藝人用1年多時間完成,花園整體燙樣由40位工作人員歷時2年製作,修復倦勤齋裏的通景畫耗時3年多……面積不大的花園,整整修了25年。

  養心殿修繕用時10年、“故宮整體維修工程”耗費18年、故宮博物院古窯址調查工作持續70多年……時間,不過是故宮人精益求精的注腳。

  “故宮研究的許多項目,是要下氣力的,是要多人的合作,而且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甚至需要數代人的接力奮鬥。”鄭欣淼感慨。

  迎來百歲生日的故宮博物院,已在奮鬥中結下纍纍碩果。

  練絕活,文物保護修復體系完善成形——

  以科技手段為支撐、以傳統技藝為基礎,故宮博物院形成了文物科技研究、保護修復、制定保護標準三位一體的文物保護修復體系,擁有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每年完成保護修復文物300余件,承擔各項科研課題30余項。

  重創新,科技賦能文物保護傳承——

  超過100萬件(套)的文物和古建築得到數字化採集。數字文物庫對外發佈10萬餘件文物高清數字影像,推進院藏文物數字資訊的公眾共用。利用數字孿生技術,推出故宮九大場景應用,讓數字故宮賦能現實中的故宮博物院。

  強理論,故宮學研究不斷深入——

  一批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學者成為故宮學研究的生力軍;故宮學方向已畢業與在讀的研究生數量超過百人。2024年,故宮學研究院成立,標誌着故宮學完成從理論構建到體系化發展的跨越。

  500餘年皇家積澱、100年弦歌不輟,築成中華文化凝練昇華的神聖殿堂。

  從中國的故宮到世界的文化遺産

  2014年3月27日,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習近平主席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進行歷史性訪問併發表重要演講。

  “我參觀過法國盧浮宮,也參觀過中國故宮博物院,它們珍藏着千萬件藝術珍品,吸引人們眼球的正是其展現的多樣文明成果。”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以東西方兩大宮殿博物館為範例,闡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深邃道理。

  早在17世紀,以紫禁城和凡爾賽宮為中心,中法兩國之間就有着廣泛而深入的人員往來、思想交匯、文化交流。據不完全統計,故宮博物院藏有外國文物1萬餘件。

  新時代的故宮博物院,作為聞名四海的世界文化遺産,亦是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

  文明的瑰寶在此交相輝映——

  2025年春天,人們驚喜地發現,莫奈花園與乾隆花園“相遇”了。

  在故宮博物院同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樂林泉——中外園林文化展”上,當莫奈名作《睡蓮》與清石濤繪《墨荷圖軸》一同亮相,人類文明的光輝突破時空桎梏,點亮觀眾心靈。

  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紫禁城與‘海上絲綢之路’”展、“歷史之遇——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交流展”、“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故宮博物院引進了近30個來自亞洲、歐洲、美洲地區的文物展覽,先後組織赴外及港澳臺地區文物展覽79次,參與境外合作機構及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組織的文物展覽29次,跨地區、跨國家、跨文明的交流對話,一次次予人以深刻啟迪。

  文明的使者在此教學相長——

  故宮的紅墻黃瓦間,有時會看到這樣的異域面孔:佩戴着和故宮博物院員工一樣的金黃色工作胸牌,一道早晚上下班,同用工作餐;有年富力強的青年,亦有鬚髮花白的長者。

  他們,就是承太和殿之名的太和學者。

  “太和學者”是一項學術交流計劃,由故宮博物院在2022年8月啟動。截至2024年底,項目已累計資助中外學者27位,涉及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

  古老宮墻內,故宮博物院架起了一座座連接世界的文明之橋:創辦太和論壇,承擔國際標準化組織文化遺産保護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工作,積極拓展海外合作考古項目……東方大國的智慧與力量,因文化交流而無遠弗屆。

  文明的創造在此生生不息——

  收穫的季節裏,2026年《故宮日曆》如約而至,為故宮博物院獻上一份生日賀禮。

  作為故宮博物院的一張文化創意名片,“故宮日曆”已連續出版17年,累計發行850余萬冊。

  對於充滿藝術美感與巧思的故宮文創,人們總有無限期待。

  從單一産品到産業生態,品種近2萬款的故宮文創不只是“爆款”産品,更構建起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價值紐帶,讓靜態的文化遺産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煥發新生,在可持續發展中延續中華文明的生命力。

  “希望故宮將不僅為中國歷史上所遺留下的一個死的故宮,必為世界上幾千萬年一個活的故宮。”故宮博物院創建人之一李煜瀛曾有這般希冀。

  而今,故宮博物院中摩肩接踵的游客、琳瑯滿目的文創産品、爐火純青的文物修復技藝……都是故宮“活着”的明證。

  由神武門一路向北,故宮還在“生長”:佔地面積超10萬平方米的故宮博物院北院區雛形初現,將在下個百年延續興旺故宮守護者的薪火。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未來,故宮博物院將繼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定文化自信,系統保護故宮世界文化遺産,挖掘闡釋其多元價值,不斷提升開放服務水準,進一步推動文物展示、傳播和活化利用,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故宮承載的中華文明的優秀成果。”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展望道。

  過往的百年至此句讀,無限的未來從此開始。

  擔負着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沐浴着新征程的惠風和雨,故宮博物院,風華正茂!(徐壯 楊湛菲)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