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博物館迎客尋寶藏

日期:2025-10-04 09:4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史前陶器的奇思妙想,甲骨文字的趣味橫生,青銅重器的莊重威嚴……國慶中秋假期,中國考古博物館人頭攢動,跨越千年的歷史寶藏吸引着八方游客前來赴一場“文化之約”。節日期間,考古博物館還特別舉辦了學術講座、考古專題紀錄片展播等活動,豐富人們的節日文化體驗。

  在基本陳列展廳“文明起源”專題,一件件紋飾精美、造型古樸的仰韶文化彩陶靜靜陳列,花、鳥、魚等生動紋飾在燈光下愈發靈動。展櫃前,來自湖南衡陽的中學老師李蘇敏手持一本圖文並茂的教案仔細對照觀察。“平時在課堂上給學生講史前文明,總覺得隔着一層螢幕,不夠直觀。在博物館的倉儲式陳列裏一下子集齊這麼多文化類型的彩陶,非常難得,下次上課就能給學生們展示更生動的素材了。”

  “我特別喜歡英勇善戰的女將軍婦好,這裡的青銅鼎、象牙杯、甲骨卜辭都跟她有關。”來自河北的初中生王梓軒興奮地説。在商周文物展區,一尊尊造型厚重、紋飾繁複的青銅器前不乏這樣的年輕身影。在互動體驗區,等待敲擊編鐘的游客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厚重的聲音,讓大家感受到“宮商角徵羽”的古樂韻味。

  “天圓地方,這種祭祀天地的建築儀式,從牛河梁開始一直貫穿中國古代社會始終。”博物館三層演講互動區座無虛席,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年齡段的觀眾聚精會神地觀看著考古專題紀錄片。工作人員介紹,假期的紀錄片放映活動非常受歡迎,“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假期走進博物館,不再是走馬觀花看‘新鮮’,而是帶着對歷史的好奇來‘尋寶’,進行深度體驗。”來自遼寧凌源的觀眾陳女士一邊看一邊感慨:“牛河梁遺址就在我的家鄉,能在考古博物館看到它的故事,感到非常自豪!”

  “中華文明溯源”系列學術講座自啟動以來已成功舉辦五十余期。節日期間,來自廈門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現場開講,圍繞“中國古代禮制視角下的編鐘研究”與“五穀的考古發現和研究”等主題,與觀眾進行深入分享和交流,帶來更豐富的參觀感受。(金瑤)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