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全球前列”“五個創新領先”!這場發佈會解鎖北京科創密碼

日期:2025-09-28 11:27    來源: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

分享:
字號:        

  9月26日,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首都“十四五”規劃高品質收官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專場,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主要負責同志,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教委、市人才局、海淀區相關負責同志出席並回答記者提問。

  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張繼紅介紹“十四五”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情況:

  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任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賦予北京的光榮使命和重大責任,為新時代首都創新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指明瞭前進方向、確立了行動指南。“十四五”時期,北京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會同科技部牽頭制定實施《“十四五”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戰略行動計劃》等政策舉措,凝聚部市、央地以及全社會力量,累計推進1105項重點項目和重大任務落地,“十四五”規劃各項指標進展順利。根據第三方機構初步評估,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力、競爭力、輻射力大幅提升,已經成為全球創新網路關鍵樞紐,取得重要進展和豐碩成果。

  北京實現“五個全球前列”

  連續8年蟬聯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發佈的《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全球榜首;高被引科學家達到431人次,連續兩年位居全球創新城市首位;連續三年位列清華大學、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發佈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全球第三;獨角獸企業數量連續四年位列全球城市第三;R&D經費投入強度保持在6%左右,位居全球創新城市前列,其中基礎研究經費比重16%左右,比肩創新領先國家水準。

  北京形成“五個創新領先”

  2024年,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159.8件,較2020年翻番,是全國平均水準的11倍多,位居全國第一;技術合同成交額從2020年6316.2億元提高到9153.3億元,穩居全國第一;中關村示範區綜合排名蟬聯178個國家高新區首位,總收入9.85萬億元,約佔國家高新區總收入的六分之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保持全國城市第一;2021年以來,累計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成果數量佔全國近一半、獲得國家科技獎獎項佔全國近三成,穩居全國第一。

  主要進展和成效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下大力氣開展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實現新躍升。着力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國家實驗室高品質在軌運作;佈局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145家;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佈局建設37個科技設施平臺,29個已進入科研狀態,成為全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在量子資訊、腦科學與類腦等前沿領域建設10家新型研發機構,瞄準世界前沿和國家戰略急需,匯聚全球頂尖人才和優秀科研團隊開展科技攻關;實施基礎研究領先行動,在全國率先探索專家實名推薦的非共識項目篩選機制;深入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行動,支援領軍企業牽頭組建31個創新聯合體,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卡點”;涌現出人工智慧光晶片、化學小分子誘導人體細胞實現重編程等世界級原創成果以及第三代RISC-V高性能處理器核、400微瓦無液氦稀釋製冷機等標誌性領先成果。

  二是下大力氣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新質生産力發展實現新跨越。聚焦創新策源、成果轉化、場景應用和産業落地,探索全鏈條融合發展的新模式。目前,全市已形成新一代資訊技術、科技服務業、醫藥健康3個萬億級以及智慧製造與裝備、人工智慧等7個千億級産業集群,重點培育商業航太、生物製造等23個未來産業。人工智慧領域,打造“人工智慧第一城”。形成涵蓋算力、數據、模型和應用的全棧政策體系,産出原生多模態世界模型、覆蓋科研全流程的AI科研平臺——玻爾空間站等一批重大原創成果,豆包、智譜、kimi等標桿模型性能穩居全球第一梯隊;累計備案上線大模型159款,數量持續領跑全國;2024年,北京擁有人工智慧相關企業超過2400家,位列全國第一,核心産業規模近3500億元。醫藥健康領域,滾動實施醫藥健康協同創新三年行動計劃,強化科技創新與衛健、藥監、醫保“三醫”的高效協同,全面賦能創新藥械研發上市;獲批上市國內首個幹細胞療法産品,標誌着我國幹細胞藥物實現“零的突破”;培育出腹腔內窺鏡單孔手術系統、高場強磁共振相容腦起搏器等全球首創産品;侵入式腦機系統“北腦二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非人靈長類對二維運動目標的腦控;創新醫療器械、AI三類醫療器械獲批上市數量全國第一。商業航太領域,形成了運載火箭、衛星製造、地面站及終端設備、衛星應用服務全産業鏈;全球首款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號”成功入軌,全球首顆卷式全柔性太陽翼衛星發射成功。2024年,北京高技術産業增加值1.49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56.9%;數字經濟增加值突破2.2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53.1%。

  三是下大力氣提升主平臺主陣地能級,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邁出新步伐。強化“三城一區”統籌聯動與融合發展,“三城一區”集中了全市近三成的企業和六成的研發人員、研發經費,是全市創新資源集聚度最高、創新活力最強、創新成果最豐富的區域。部市聯合印發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方案,明確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路線圖”;統籌中關村“一區多園”協同發展,制定實施分園高品質發展、特色産業園建設、大學科技園改革創新發展等指導意見,構建園區“事業+企業”專業化運營模式,建成細胞與基因治療、數字醫療等64家中關村特色産業園,打造從研發到應用的創新生態鏈,成為培育新質生産力的核心引擎。中關村以不到全市4%的土地貢獻了全市約三分之一的GDP。

  四是下大力氣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世界一流創新生態鑄就新優勢。在全國率先整合設立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頒佈施行《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納入法治軌道予以保障。持續發揮中關村改革“試驗田”作用,中關村先行先試24項重大改革措施全面落地,科技成果先使用後付費等多項政策向全國推廣,“中關村”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加快打造高水準人才高地,依託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平臺吸引集聚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市自然科學基金累計設立12支聯合基金,總規模達8.35億元,企業參與數量和出資額均位居全國省級基金首位;支援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擔重任,率先在全國省級自然科學基金中,設立本科生“啟研”計劃和外籍學者“匯智”項目,超80%的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由45歲以下青年人才承擔。優化産教融合育人機制,支援高水準研究型大學與新型研發機構聯合培養1100多名博士研究生。建設30家標桿孵化器,以超前模式與專業能力重塑科技企業孵化生態。在北京這片創新熱土上,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業誕生。中國人民銀行等9部委支援建設中關村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設立50億元規模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市政府設立8支總規模千億級投資基金,有效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全球創業生態系統報告2025》顯示,北京位居全球前列。

  五是下大力氣匯聚全球科技創新資源,國際影響力和引領力達到新高度。習近平總書記三次向中關村論壇致賀,論壇升級為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臺。舉辦HICOOL全球創業者峰會、世界機器人大會、國際基礎科學大會、國際科技園及創新區域協會(IASP)2025年世界大會等重大國際科技活動,積極推進國際子午圈等國際大科學計劃組織實施,以更開放姿態連結全球創新資源。支援高水準國際科技期刊建設,2025年北京進入科睿唯安SCI期刊佔全國的46.2%。出臺外資研發中心專項支援政策,累計認定服務279家外資研發中心,全力支援服務外資在京深耕做強。前瞻謀劃和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設立全國首個國際科技組織總部集聚區,已入駐13家國際科技組織。深化京津冀協同發展,強化基礎研究合作,出臺促進京津冀區域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措施,建設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設立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加快形成“六鏈五群”産業集聚,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從2020年的347億元增加到2024年的843.7億元,實現翻番,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駛入“快車道”。

  展望“十五五”,我們將錨定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目標,依託北京教育科技人才統籌機制,再接再厲、善作善成,加快建設全球重要科學策源地、未來産業引領地、開放創新核心樞紐,打造高水準人才高地,力爭産出更多世界級原創成果,培育更多科技領軍企業,打造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先行區、示範區,賦能首都高品質發展,奮力譜寫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北京篇章。

  新聞發佈會上,張繼紅還回答了中新社記者提出的問題。

  問:請問一下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的張主任,目前北京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人工智慧第一城”,剛才您也提到了人工智慧的情況,請問您能否再詳細介紹下“十四五”期間北京人工智慧産業發展的做法和成效?

  答:謝謝您的提問,我來簡要回答。

  人工智慧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是我們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抓手,是推動我國科技跨越發展、産業優化升級、生産力整體躍升的關鍵支撐。“十四五”期間,我們堅持創新與應用並重,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慧創新策源地和産業高地。

  一是高標準建強新型研發機構,築牢創新“策源地”。持續建設4家人工智慧領域新型研發機構,差異化佈局大模型、通用智慧體、科學智慧、超級産業智慧等多元技術路徑,産出一批國際領先的原創成果。如,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發佈全球首個原生多模態世界模型,推動人工智慧從數字世界邁向物理世界。北京通用人工智慧研究院持續探索價值驅動的小樣本學習,發佈全球首個通用智慧體“通通”。北京科學智慧研究院聯合深勢科技打造全球首個覆蓋科研全流程的AI科研平臺“玻爾空間站”。中關村人工智慧研究院聚焦“極基礎”“極應用”,打造超級産業智慧開放創新平臺。

  二是前瞻佈局前沿顛覆性技術,把握髮展“主動性”。晶片方面,我剛才提到的人工智慧光晶片,它是全球首款,可以將神經網路的訓練速度提升10倍;同時,我們積極支援研製首個基於可重構架構的晶圓級晶片。演算法方面,研發全球首款類腦脈衝大模型,相較於主流架構,大幅提升推理能效;智譜、月之暗面等企業的最新模型在全球開源模型榜上位居前列,快手可靈、生數Vidu文生視頻模型,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三是系統夯實底層基礎設施,加固産業“硬底座”。算力方面,出臺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持續提升智慧算力供給能力。實施算力券、智慧券等補貼計劃,降低企業研發成本。數據方面,打造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完善高價值數據生産組織機制。推動智源研究院上線北京人工智慧數據運營平臺,數據總量超2000TB,服務500多家企事業單位。

  四是不斷深化垂直領域應用,激活落地“新動能”。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慧+”行動的意見》,重點圍繞科學研究、教育、醫療、金融、法律等領域,構建由行業主管部門和各區牽頭的“一委一業、一區一品”應用發展格局,推動人工智慧與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建設醫療領域人工智慧應用中試基地,形成面向精準診療和生物醫藥製造領域的全流程AI服務體系;建設國家級法律大模型創新平臺,為全國法院和各類法律場景提供AI賦能。

  五是持續優化産業創新生態,暢通發展“全鏈條”。人才培育上,實施“智源學者計劃”“通計劃”等,打造世界一流人工智慧人才培養高地。資本扶持上,成立百億規模市級人工智慧産業投資基金,累計完成投決項目47個,投決金額43.05億元,帶動數百億社會資本投資。交流合作上,部市聯動,舉辦“人工智慧能力建設研討班”,來自35個國家的37位代表在京集聚,共商人工智慧全球治理與國際合作;建設中關村自主大模型産業聯盟,助力企業高效開拓國際市場;舉辦“智領未來”人工智慧系列活動,通過中關村論壇等平臺連結全球資源,營造開源開放的人工智慧創新生態。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發揮北京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優勢,以聚才之力築根基、以改革之勇破壁壘、以創新之銳攀高峰,不斷引領人工智慧技術創新與産業應用深度融合,全力推動北京人工智慧産業高品質發展。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