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伏羲農場引領智慧農業浪潮 “AI種地”從科幻走進現實

日期:2025-09-22 08:19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伏羲農場的智慧農機設備。

伏羲農場的智慧農機設備。 採訪對象供圖

  種地這件事,正變得前所未有的“科幻”。2025年9月11日至14日,第三十二屆中國北京種業大會在城市副中心成功舉辦。會上重點推介的伏羲農場,以其領先的智慧農業模式,引來各界高度關注。記者來到位於城市副中心於家務回族鄉的北京伏羲農場時,青春洋溢的“00後”王孟軒迎上前來。若不經過自我介紹,很難想到他就是這座農場的負責人。

  這座農場究竟有何不同?“AI種地”如何從概念走向實踐?記者帶着好奇,跟隨王孟軒踏入了這片融合物聯網、人工智慧與無人農機的智慧農業示範區。

  “機甲戰隊”服務千畝良田

  伏羲農場的核心示範區整整1287畝,清一色種着京科232雜交玉米。剛踏入田埂,幾個“大傢夥”就闖入視線——它們是農場裏的主力“員工”:鴻鵠系列智慧拖拉機。

  其中最顯眼的是名叫鴻鵠T200的“大塊頭”。銀灰色車身活像一隻巨型甲殼蟲,頂上沒有駕駛室,因為它完全不需要人駕駛。後輪直徑超1.8米,車身高達3米、長約5.7米,很是威武。車尾裝着掛鉤,能根據不同農時更換農機具。“它相當於火車頭,拉着後邊的‘車廂’在地裏跑。”王孟軒笑着説。

  旁邊還停着幾臺“小傢夥”——外形和鴻鵠T200相似,但個頭不一,從中型的T70到更小號的,分別對應不同動力,分工明確,靈活高效。

  往前幾步,是一套立在玉米地旁的“田間智慧感測器”。植物病菌孢子捕捉儀、墑情感測器、物聯網蟲情採集設備一應俱全,大螢幕上還能實時顯示監測到的溫濕度、風速、風向,仿佛給農田裝上了“鼻子”和“眼睛”。

  王孟軒帶記者走到一片剛收割完的地塊,示意記者踩一踩。“瞧,這土多松軟!是前陣子旋耕好的,鴻鵠T200親自上陣為種業大會做了展示。”他彎腰抓起一把土,“等到9月底10月初,這千畝玉米全熟了,這支‘機甲戰隊’就要集體出動作業了。它們能24小時連軸轉,不但解放了農機手,效率也大大提高。”

  “如今有了這些智慧農機和監測設備,大大減少了生産和管理人員數量,只需要幾個人坐在辦公室,就能管好這上千畝地。”王孟軒很是得意。

  “AI數字大腦”遠端做決策

  “伏羲農場可不是僅僅有這些智慧農機設備這麼簡單。”王孟軒帶着記者來到伏羲農場指揮中心。穿過展廳,眼前是一整面大螢幕——農田裏的“機甲戰士”全都聽這裡指揮。

  王孟軒介紹,伏羲農場背後,是中國科學院多家下屬研究院所的“智慧聯盟”。計算技術研究所提供大模型、算力,智慧農業機械裝備工程實驗室牽頭自主研發農機……大家各展所長,讓這座農場真正“活”了起來。

  他走到操作臺前,輕點滑鼠,數字大腦“伏羲系統”立即呈現——整座農場在衛星圖上一目了然。隨手點開一塊田,詳細資訊瞬間彈出。記者認出,這正是剛才到過的那片京科232玉米地。

  “這才是基本資訊,您接着往下看。”王孟軒邊説邊作業系統。頁面上清晰列着四個步驟:農田感知、數據分析、智慧決策、精準執行,合稱“OODA”。他舉了個例子:9月中下旬玉米接近成熟,要不要澆水?要不要防蟲?只要點擊“智慧決策”,AI幾秒鐘就能生成非常成熟、專業的解決方案,再普通的農戶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到了作業季節,工作人員和農戶不用下地,在“精準執行”模組一鍵下達指令,鴻鵠拖拉機就能自動啟動,下田作業。“就像家裏的智慧掃地機器人,自己規劃路線,精準高效完成任務。”王孟軒説,“鴻鵠新能源智慧農機充電只需一個多小時,充滿電後能作業4到6個小時。”

  據了解,這座伏羲農場依託的正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自主研發的“伏羲系統”,它整合了AI、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目前已經實現了對土壤、作物、氣象的全面監測,並能遠端控制智慧農機自動作業。不僅標誌着農業從“靠經驗”邁入“靠數據”的新階段,也為智慧農業發展樹立了新標桿。

  傳統農場解鎖“未來式”

  伏羲農場已在全國悄然佈局。從內蒙古到安徽、河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正深入田間,為傳統農業注入全新活力。“伏羲系統”如同為農田裝上“智慧大腦”,能夠整合氣候、土壤、作物生長等全要素數據,幫助農民精準決策,徹底告別“靠天吃飯”。

  推行這一新模式,旨在實現更智慧、更省力、更高效的現代農業。面對勞動力短缺和傳統種植方式瓶頸,伏羲農場以數據替代經驗,用AI輔助人腦。“它不僅推動農業進入智慧時代,更是對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有力響應。”中國科學院智慧農業機械裝備工程實驗室的李嘉男錶示。

  副中心引入伏羲農場始於2025年年初。“在北京市和通州區農業農村局的支援下,中國科學院相關實驗室與北京運河惠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從開工到對外開放,北京伏羲農場僅用了不到半年時間。”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機械化管理處副處長艾龍強表示:“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圍繞‘打造全國智慧農業頂級示範標桿’的目標,以科技支撐、商業合作、市場運營為路徑,持續優化項目。近期目標是建成全國智慧農業裝備展示窗口,遠期則致力於成為智慧農業科技孵化與示範高地,推動形成可推廣的技術標準與服務模式。”

  2025年秋收,從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無人農機集群作業,到處方播種、精準施肥與智慧灌溉,全部由系統自動完成,不再依賴農民經驗。中國科學院專業采收團隊也將現場支援,確保顆粒歸倉和數據精準。

  未來,伏羲農場還將持續升級,計劃建設“三庫一塔”(農資庫、農機庫、糧庫和烘乾塔),並擴大運營團隊;圍繞智慧設施、智慧果園、智慧菜田等領域,持續探索新場景、新技術與新模式。(張佳琪)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