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為充分展現首都北京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進展新成效,9月16日,由北京市委網信辦、市生態環境局主辦的“山浮水印象·不止青綠”主題網評活動,以思想為帆、實踐為槳,在城鄉之間搭建起生態對話的橋梁。從鄉村振興的生態實踐到城市更新的綠色創新,從科技降碳的前沿探索到全民參與的低碳行動,這場跨越城鄉的“生態之旅”,讓北京生態文明建設的“含綠量”轉化為網路傳播的“流量”、市民共用的“幸福增量”與城市高品質發展的“含金量”。
上午,中國樂谷村播學院總部基地內綠色發展分享會正式拉開帷幕。在代表發言環節,平谷區東高村鎮宣傳委員張林平分享了自己的“生態觀察”,比如見縫插綠讓方寸閒地盛開一路繁花、河長們如何巡河履職、優秀環保公益組織、綠色生活好市民……這些變化不是成績的堆砌,是文字裏能捕捉到的生機,是居民口中“家門口的幸福”。
北京國環清華環境工程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韋紅衛,則從“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中的北京高品質發展之路”切入,通過構建“研發+孵化+産業”的綠色生態鏈證明,綠色不是發展的約束,而是高品質發展的底色。
“科技是降碳的關鍵驅動力。”北京朝陽環境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孟龍帶來的“科技降碳”案例,讓在場者眼前一亮,朝陽環境集團通過研發全場景多鏈路AI智慧焚燒系統,整合了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實現了對垃圾焚燒全流程的智慧化監控與精準化控制。
思想的火花尚未褪去,實地探訪的腳步已然啟程。走進南山村,民居錯落有致,借力“百千工程”,南山村持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通過小流域綜合治理提質增效工程,進行了梯田修整、林下生態間種、村莊美化溝道清理整治、溝道生態修復、河濱岸帶治理,實現清水下山、凈水入河入庫,村莊整體環境實現“脫胎換骨”,綠水青山本色更加彰顯,讓“沉睡”資源變增收“法寶”。
下午,大家走進豐盛東A片城市棚戶區改造項目現場。與傳統建築工地不同,這裡沒有塵土飛揚,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巨大的“白色氣膜”——“基坑氣膜”。從空中俯瞰,“基坑氣膜”猶如一幢“充氣城堡”,將整個施工現場完整覆蓋,膜內可容納汽車吊、挖掘機等大型機械設備共同作業。膜外由縱橫多根鋼拉索牢牢固定,可抵禦12級大風等極端天氣。周邊住戶李大爺,笑着對我們説:“在沒有氣膜之前,這個工地天天揚塵,噪聲大得很,現在幾乎沒有什麼影響,挺好的。”
最後一站,大家來到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走進“智慧生態大腦”指揮大廳,深入了解了生態環境保護的科技力量和管理智慧。在大氣污染治理領域,創新打造“三監聯動”治理新模式,“依託AI知識引擎與全鏈條演算法協同,支援空氣品質快速評價、污染形勢全面研判、污染問題智慧溯源、市區街鎮協同調度以及活動水準動態追蹤,為治理工作提供全方位、精細化的決策支援。”工作人員講述道。
從南山村的零碳生活到基坑氣膜的綠色施工,再到智慧生態大腦的精準監測,我們看到北京的生態建設既有頂層設計的高度,也有基層實踐的溫度。一位大V的發言引發共鳴,“作為參與者,我們不僅要記錄這些變化,更要成為生態保護的‘宣傳員’‘實踐者’,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夕陽西下,活動在參與者的熱議中落下帷幕。從平谷的鄉村田野到西城的城市街巷,從思想碰撞的分享會到親身感知的探訪路,“山浮水印象·不止青綠”主題網評活動,不僅是一次對北京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景掃描”,更是一次凝聚共識、激發行動的“動員令”。20年風雨兼程,“兩山”理念在京華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未來征程上,北京將繼續以山水為媒、以評論為介,讓綠色成為城市高品質發展的鮮明底色,讓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惠及更多市民,為建設“國際綠色經濟標桿城市”、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北京篇章,匯聚起更加強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