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第三十二屆中國北京種業大會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論壇在通州主會場舉行,論壇以“科技賦能種業革新 區域協同提質未來”為主題,來自京津冀農業科研機構的專家、農業企業代表參會並作報告,就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建言獻策。
農業農村部區域協作促進司區域發展處處長楊軍,全國水産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陳家勇,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副主任李志榮,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副院長楊國航,天津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郭永澤,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張強出席論壇。
北京市委農工委副書記、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士功主持論壇開幕式環節。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副院長楊國航主持論壇的專家報告環節。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科技處負責人、市農業農村科技發展中心主任左進華主持論壇的京津冀産業發展沙龍環節。
科技協同聚合力
三地合辦農業科技協同發展論壇
“農業科技是培育農業新質生産力的核心引擎,是京津冀三地農業高品質發展的關鍵領域。”北京市委農工委副書記、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士功表示,搭建高規格高水準合作交流平臺,共同探討農業科技協同發展的前沿趨勢與發展路徑,為區域農業科技創新和種業振興凝聚共識,匯聚智慧,集聚合力。
論壇發佈2025年京津冀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進一步加快農業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應用,充分發揮科技對糧食及重要農産品穩産保供的支撐作用。
三地農業農村部門將廣泛組織農業科技人員,圍繞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開展技術培訓、示範展示和生産服務,讓更多優良品種紮根田間,讓更多先進實用技術開花結果,讓更多遴選推薦品種成為京津冀農民的首選品種優選品種。
論壇上,北京市種子管理站、天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河北省種子總站有關負責人代表共同簽訂京津冀主要農作物品種引種備案協同機制,聚力推進農業科技成果高效轉化,加快京津冀同一適宜生態區主要農作物優新品種推廣速度,推動現代種業高品質發展。
論壇還為京津冀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示範基地進行授牌儀式。京津冀農業科技創新協同聯盟通過共建農業科研核心示範基地,促成聯盟內各單位系列創新成果的推廣示範,有效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落地。自聯盟成立以來,先後在京津冀三地授牌基地,涵蓋大田作物、蔬菜、林果、水産、食用菌等農産品的生産加工流通等環節。
區域協作繪新篇
助推農業協同發展邁上新臺階
農業協同發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京津冀三地農業在功能定位、資源要素、機制平臺等方面各有優勢,互補性強,推進農業協同發展的基礎紮實,前景廣闊。
論壇上,多位來自京津冀農業科研機構的專家、農業企業家聚焦科技創新、産業協同等熱點展開研討。
“要着力構建農業協同創新體系和特色産業集群,聚焦科技、産業、種業三大核心領域,打通協同堵點,讓優勢轉化為實效。”投資北京國際有限公司研究總監、研究院院長李道今建議。
作為我國重要的農産品生産基地,京津冀地區盛産小麥、玉米等糧食和各類優質蔬菜,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加工食品多元化供給上發揮着重要作用。
“聚焦區域種業共性關鍵問題,聯合打造種業龍頭企業,探索創新京津冀小麥種業一體化機制,實現共建、共用、互補、共贏態勢”,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研究員李輝表示。“構建蔬菜全産業鏈數字化管理平臺,提升京津冀地區生産精準度和經濟效益”,天津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孫德嶺建議。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進程中,鹽鹼地綜合治理是破解區域土地資源瓶頸、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關鍵課題。“以津冀為核心區,制定濱海鹽鹼土綜合治理方案。”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魏丹建議,採取鹽鹼地改良策略以提升作物生産産能,整合多種生物學途徑以提升鹽鹼耕地産能,構建因地制宜的鹽鹼地分類治理與綜合利用新技術。
在論壇的京津冀産業發展沙龍環節,瑞普生物、天隆科技、領先生物、晨光生物、愛科農、一畝田等企業負責人圍繞科技創新與三地協同兩大主題,分享思考實踐,共探區域農業現代化發展新路徑。上述6家企業均在京津冀地區有深入的研發、生産與市場佈局,是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的生動實踐者。
協同興農,京畿逐夢。自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三地農業農村部門以“産業共育、科技共研、市場共建、生態共治”為抓手,走出了一條從“協同破題”到“協作聯動”的創新之路,逐步形成了“北京疏解、津冀承接”“京津研發、河北轉化”的區域協作範式,有力推動京津冀城市群建設具有區域帶動力、全國引領力、國際影響力的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為京津冀農業高品質發展提供堅實保障,為京津冀區域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澎湃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