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 開啟校園新場景

日期:2025-09-14 09:2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京娃”系列智慧體首秀,多層次AI(人工智慧)課程“全家桶”亮相,“教育新地圖”打造四維智慧生態圈……2025年服貿會教育服務專題展上,“AI教育+”新成果成為流量擔當。55家境內外機構和企業以“智啟未來,融合創新”為主題,集中展現可感知、可體驗、可應用的教育服務新場景。

在教育服務專題展“京小健”展區,小朋友們在體驗趣味運動。

在教育服務專題展“京小健”展區,小朋友們在體驗趣味運動。(武亦彬 攝)

在2025年服貿會教育服務專題展猿編程展臺,小朋友們在通過積木模型學習編程知識。

在2025年服貿會教育服務專題展猿編程展臺,小朋友們在通過積木模型學習編程知識。

小朋友們在通過智慧機器人學習圍棋。

小朋友們在通過智慧機器人學習圍棋。(武亦彬 攝)

  智慧校園添新幫手

  首鋼園10號館,“京娃”系列智慧體成了“頂流”。其提供的智慧校園解決方案,讓觀眾看到科技如何讀懂學生需求。

  “京小壯”是智慧體的一員,在它的帶領下,一群小學生圍在一塊智慧大屏前,跟着螢幕上的卡通形象跳躍、深蹲,完成“小青蛙運動游戲”的關卡任務。四年級學生倪號宜説:“這個游戲太有意思了!我可以和小夥伴一起挑戰,游戲結束後還能看到自己的運動數據。”

  “有了它,可以輕鬆搞定引體向上。”一旁的引體向上助力器也吸引了很多觀眾體驗。展區工作人員李京陽介紹,這款機器可以根據學生的體重等數據,調節拉力重量,幫助他們實現引體向上從“0到1”的突破。配套的智慧屏上,會實時顯示引體向上的次數,糾正不達標的動作,“它會運用AI分析運動數據,根據每次的訓練成績,逐步調整訓練強度,幫助學生建立信心、養成運動習慣。”

  “京小壯”集課間運動、閱讀、答疑、安全、環境監測等功能於一體,應用範圍廣闊。而“京娃”系列虛擬智慧體還包括“京小健”,側重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兩款智慧體協同配合,可全面覆蓋走廊、操場、食堂、教室等校園空間,實時採集並反饋體育、美育、營養膳食、心理健康等數據,構建學生動態成長畫像,為學校個性化育人提供科學依據。

  全學段AI課程上新

  本學期開始,本市1400余所中小學實現AI通識課程全覆蓋。教育服務專題展上,很多企業展示了最新的AI課程。

  一堂“雙師課”搬進了飛象星球團隊的展區。“古詩裏的意境非常重要,我們來學習用AI讓古詩‘動’起來。”東城區新鮮衚同小學教師崔子千站在一塊互動屏前,指導學生運用AI工具,將古詩“翻譯”成生動的畫面。

  “我通過優化提示詞,讓AI生成了‘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畫面。畫面裏,柳樹的枝條迎風飄動,細細的葉片就像精心裁剪出來的。”六年級學生薑皓天興奮地分享學習體會,“當抽象的文字變成水墨畫時,我對古詩的理解更具象化了。”

  “我們首創了‘智慧雙師’教學模式,一間教室、一塊大屏即可開課。”飛象星球總裁葛汝勇介紹,飛象AI通識課是國內首個貫通中小學全學段的AI系統課程,共計10套課、120個課時,將AI與語文、數學、科學、藝術等學科深度融合,讓學生理解AI如何在各個領域創造價值。目前,飛象星球與北京市數字教育中心合作製作的AI課已在北京市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上線,海淀區、東城區、朝陽區、平谷區等區已開始應用,累計有11萬人次選課。

  專題展還展出了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領域的AI“資源包”。北京科技職業大學帶來“AI教育+”原創成果——“0306小巨人”機器人、雙臂具身智慧機器人平臺、AI輔助藝術設計文創作品等。該校校長王偉説,學校將和相關機構、企業共同深入研究數智化課程體系,不斷拓展産教融合新路徑。

  教育“生態圈”不斷擴大

  一幅“教育新地圖”在專題展中點亮,助力教育資源從單一供給向多元融合轉變。

  點擊互動屏,巨幅地圖上,學習圈、運動圈、文化圈、消費圈“四維智慧生態圈”依次呈現,實現各區域教育資源就近精準匹配。“這套系統類似教育領域的‘大眾點評’。比如,學習圈覆蓋附近的學校、圖書館、科普場館等。學生點開相應場所,能查詢開放時間、研學活動,還能實現線上預約。”工作人員介紹,運動圈可實時查詢附近的體育場館,文化圈包括各類博物館、美術館等資訊,消費圈會推薦各類實踐課程、書籍等。

  “‘教育新地圖’旨在構建新的教育業態和消費場景,提升教育服務的便捷性與針對性。”北京市國際教育交流中心主任秦蕾介紹,該平臺結合AI和地理空間技術,通過多模態數據整合,全景化呈現多維智慧生態圈,創新推出“隨到隨用”的精準教育服務模式,“方便師生家長找到合適的學習場所和資源。”

  AI賦能教育,未來觸手可及。在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專區,更大的“生態圈”初具雛形。類腦晶片、全自研高通量通用數據處理器、AI加速卡……海淀區集中展示了AI領域高校技術轉化成果,現場為高校與企業提供一站式對接服務,打通教育賦能區域發展的“直通車”,推動實驗室成果快速走向市場。(李祺瑤)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