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育“一粒種” 攜手結碩果

日期:2025-09-11 09:37    來源: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分享:
字號:        

  在北京,各大商超貨架上來自河北、天津的優質農産品琳瑯滿目,首都市民的“菜籃子”日益豐富。

  在天津,依託京津兩地的資源融通,一大批農機裝備加速産業化應用,智慧農業的名片越擦越亮。

  在河北,來自京津的優新品種大面積推廣,為廣大農戶帶來增産增收,“錢袋子”也越來越鼓。

  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新十年,三地在農業産業關鍵環節優勢互補、深度合作、協同發展,科技的種子在三地紮根生長。

  深化區域協同,聚力種業振興。9月11日至14日,第三十二屆中國北京種業大會將在北京舉辦。本屆大會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導下,首次由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員會、河北省農業農村廳聯合主辦,大會將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全鏈條多場景打造“京津研發、河北轉化、區域共用”的協同範式,推動京津冀城市群建設具有區域帶動力、全國引領力、國際影響力的農業科技創新中心。

  科技創新的種子加速轉化

  “沒有空稈,沒有花粒,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北京的品種,産量就是穩!”……7月底,河北邯鄲某示範觀摩會上,北京玉米品種“京科857”長勢喜人,得到河北經銷商的一致好評。

  “‘京科857’的快速落地,正是京津冀科研機構與企業優勢互補、利益共用的生動實踐。”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首席科學家趙久然説。

  值得注意的是,由趙久然團隊培育的另一個玉米品種“京科968”在河北已累計推廣上千萬畝。

  全國十粒種,一粒自北京。北京在農業科技創新上有引領優勢,結合河北、天津企業的推廣能力和廣闊的市場腹地,便能讓更多好品種加速推向市場。

  “北京雜交小麥成了京津冀地區中低産田穩産增産的‘助推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雜交小麥首席科學家趙昌平説。

  30多年來,趙昌平帶領團隊逐步攻克雜交小麥研究的國際難題,構建“中國二係雜交小麥技術體系”,雜交小麥商業化露出曙光。目前,“京麥”系列雜交小麥在京津冀地區已示範推廣60萬畝,節水3000萬噸,增産糧食4500萬公斤。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京津冀全面深化農業協同發展。

  2014年,京津冀三地農科院簽定《京津冀協同發展農業科技合作協議》。2016年,京津冀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成立。聯盟緊密合作,累計共建聯合實驗室和技術中心56個、農業科技園區32個,開展科研項目50余項,取得研發成果506項。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與石家莊農林科學院聯合攻關的“設施蔬菜生態環境智慧調控技術”,實現對日光溫室的智慧化調控,不僅省工節本,還能讓農産品提前3天至5天上市。如今,該項技術已在河北7個地市推廣超過20萬畝,新增經濟效益2億多元。

  與此同時,京津冀三地農業農村部門通力協作,共同發佈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400項,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轉化270項,成果轉化周期從5~8年縮短至2~3年……科技協同釋放出乘數效應,為農業高品質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産業協同的鏈條發展壯大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

  自2014年開始,北京疏解養殖、獸藥、飼料等畜牧企業30余家,引導轉移至天津、河北進行産業佈局。

  在河北行唐縣百萬蛋種雞産業園,工人們忙着分揀雞苗,在完成稱重、斷喙、注射疫苗等工序後,健康的雞苗將被運往全國各地。

  石家莊峪口禽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汪全生介紹:“峪口禽業自2016年進駐行唐,現已建成全球單體最大的蛋種雞産業園,每年可生産優質商品代母雛8000萬羽,滿足全國8%的蛋雛雞需求”。

  據悉,産業園致力於京係蛋雞品種的擴繁推廣,能滿足市場對多元化蛋雞品種的需求。尤其“京粉6號”蛋雞,成為我國首個700天産500枚蛋的國産高産蛋雞品種。

  在河北定州、承德、張家口,隨着首農食品集團啟動嬰幼兒乳粉重大項目搬遷,多個奶牛綠色養殖、有機奶源生産基地和生豬育種、養殖、屠宰加工基地相繼建成。

  在承德大紅門生豬屠宰加工基地,首農項目的落地提供了就業崗位700余個,帶動上游養殖戶5400余戶、下游物流企業100余家,每年為當地貢獻GDP超20億元。

  協同不僅體現在加工生産上,更體現在技術服務上。

  以“鏈”為媒、優勢互補,京津冀掀起一場農業産業協作的新浪潮。

  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天津引進落地北京涉農項目44個,總投資130億元;河北承接京津農業産業轉移項目645個,簽約引資達2376.5億元。

  市場共用的機制日益完善

  走進河北固安縣順齋瓜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規模龐大的現代化大棚引人注目。大棚內,綠油油的生菜、鮮嫩的黃瓜收穫在望。

  “我們合作社為北京的200多家京客隆超市供應瓜菜。”合作社負責人張順齋介紹,“將加工環節前移,確保從田間到餐桌不超過24小時,每天有20多種、200余噸新鮮蔬菜直供北京。”

  清晨河北園中菜,中午北京盤中餐。北京對優質農産品的消費需求旺盛,市場巨大,津冀兩地的農業資源豐富,産業多元。

  自2022年起,三地以需求為導向,啟動環京周邊蔬菜生産基地建設,目前已建成蔬菜應急保供基地208個,總面積超14萬畝,年産蔬菜60萬噸,其中供京超45萬噸。

  2024年,河北蔬菜在北京市場的佔有率超過40%,穩居北京主要菜籃子産品供應地第一名;天津優質農産品在北京高端消費市場的佔有率不斷走高,水産品佔北京市場六成以上。

  京津冀企業共用消費市場的同時,也在協同“出海”開拓國際市場。

  據悉,京津冀作為全國首屈一指的種業産業集聚地,有44家企業入選國家種業陣型企業,佔全國16%;農作物種子轉基因生産經營企業25家,佔全國35%。

  憑藉科研創新底蘊及交流區位優勢,京津冀種企大步走向國際,峪口禽業蛋雞出口中亞、非洲,大北農大豆性狀産品落地南美,京研、博收、科潤等企業的蔬菜品種在多國推廣種植……一大批種業創新成果在全球落地生根,彰顯着京津冀種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十餘年耕耘,三地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圍繞産業共育、科技共研、市場共用,走出了一條從“協同破題”到“協作聯動”的創新之路。“北京疏解、津冀承接”“京津研發、河北轉化”,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的鏈條日益成熟,釋放出“1+1+1>3”的聚合效應,持續為京津冀區域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添薪蓄力再出發。備受關注的第三十二屆中國北京種業大會,將圍繞現代種業、生物製造、智慧農業與智慧裝備三大板塊,舉辦科技成果展示品鑒發佈活動——143家單位集中展示633項成果,其中15家種業企業的優勢品種已在海外20余個國家和地區落地生根;55家“北京優農”“津農精品”“河北農品”品牌新主體現場開展優品品鑒、市場推廣與招商對接;45家科研院校及農業創新主體“現場推介+線上直播”重磅發佈173項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等。

  以種為媒,以會為橋,本屆大會必將為中國種業振興注入強大合力!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