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再增一張世界級“文化名片” 永定河古灌渠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

日期:2025-09-11 08:26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9月9日,探訪門頭溝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展覽館、付家臺灌渠和付家台中心小學,了解永定河古灌渠的前世今生。圖為付家臺灌渠渠首。

9月9日,探訪門頭溝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展覽館、付家臺灌渠和付家台中心小學,了解永定河古灌渠的前世今生。圖為付家臺灌渠渠首。(王海欣 攝

  京西群山環抱之間,滔滔永定河水奔流而下,自西北向東南綿延數百公里。永定河畔,付家臺、丁家灘、公議溝、三家店、城龍灌渠等5條古渠如同“蒼龍探爪”,勾勒出精妙的水網,總長達40公里,將永定河水轉化成潤澤京西的生命之源,孕育千年古都的繁華。

  9月10日,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在馬來西亞正式公佈,我國4項灌溉工程遺産入選,分別為北京門頭溝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雲南元陽哈尼梯田、江蘇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湔江堰。近日,在探訪北京門頭溝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時發現,該工程不僅體現了古人因勢利導的水利哲學,經歲月流轉後現在依舊延續防洪減災、農業灌溉、生態涵養的功用。

  邁進新時代,千年古渠正煥發“新的生機”。

  舊時功用仍延續

  北京門頭溝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是由公議溝等5條古灌渠以及周邊的古泉與古井共同組成的灌溉系統,是京津冀地區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産。歷史上,它們最大灌溉面積能達到6.6萬畝,不光把京西的砂石灘變成了“沃土之地”,更支撐了元、明、清三代北京城的糧食供給及煤炭運輸,甚至成為皇家琉璃燒制的“水脈”。

  門頭溝雁翅鎮付家臺村以北,永定河彎曲段一處“迎水側”,付家臺灌渠渠首就坐落於此,這裡的攔水壩是灌渠取水的起點,河水從此被引入近4公里的細長“幾字型”灌渠,經過5座山洞,灌溉周邊村落農田後,退水又返回永定河主河道。

  在5條永定河核心古灌渠中,付家臺灌渠位於最上游,建設工程歷時最長,由農民自發從1903年開始修建,歷經兩次失敗、22載艱辛才最終通水使用,歷史灌溉面積達千余畝。

  付家臺灌渠山洞口,銘刻着一句民間流傳許久的古詩:“一渠曲水抱村流,十頃沃田萬斛收”,這正是古渠灌溉效益最生動的寫照。

  以水興業,因水而興。在付家臺村村委會主任付天增的記憶中,環繞田間的水渠,一直都是村裏經濟作物與農田灌溉的水源。“小時候,村子種植的是水稻和小麥,一到收穫的季節就十分熱鬧。現在,村民大都以種植富士蘋果等果蔬為生,經濟收入越來越高,‘付家臺’變成了‘富家臺’。”付天增高興地説。

  古渠經久不衰,與永定河“相生相伴”。其餘4條古灌渠也發揮着不同功用。

  丁家灘灌渠始建於光緒年間,長約2.5公里。灌渠由丁家灘村北永定河右岸上游1公里處取水,在丁家灘村中部分為兩支,一條支渠向南灌溉果樹後最終排入永定河,一條支渠向東經過丁家灘村,最終在稻地坑排入永定河。如今,丁家灘灌渠依然灌溉着丁家灘村的耕地和果園,為當地農業生産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灌渠形態和襯砌形式仍能依稀窺見舊時風采。

  公議溝灌渠興建得最早,龍泉務遼金瓷窯遺址中出土的三彩釉殘片佐證,公議溝渠在遼道宗壽昌五年(1099年)就已建渠。九百多年過去,公議溝灌渠龍泉務村境內渠段仍在使用,渠道形態基本未變,至今灌溉龍泉務村農田354畝,渠道上游寬近2米、深近2米。

  此外,三家店灌渠已“變身”城市排水渠道,城龍灌渠則“變身”生態補水通道。

  體現古人“治水智慧”

  永定河自古“善變”多水患,從元至清,共歷經124次決堤,7次洪泛京城。永定河水含沙量更是驚人,“一石惟容五斗泥”道盡了其濁水之困。如何把變幻無常的“水害”變成滋養農田的“水利”?古人建設永定河古灌渠時,想到不少好辦法。

  探訪時發現,永定河古灌渠取水口大都設置在“迎水側”,為何如此?王健是北京市門頭溝區水務局水資源科科長,曾參與過北京門頭溝永定河古灌渠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申報工作。他解釋,“迎水側”徑流流速大,泥沙含量少,取水後不易淤塞渠道,同時取水口建於洪峰與山岩夾角,受沖刷影響小,工程穩定性強。

  村民也利用“民間智慧”調節水渠內水位的高度,讓農田灌溉保持合理的水位。付家臺村第一書記王楠説,“需用水時可以在幹渠放置擋板,如渠內水位過高,可以拆掉擋板,把水放回永定河主河道,以防漲水時把洞下灌渠沖毀。”

  “每年三月末四月初,到了農田灌溉的時節,村民們便會開啟閘門,讓水順着灌渠流進田間地頭,現在村內的田地都能‘喝上’永定河水。”王楠指着攔水壩上豎起的泄水閘門介紹,“冬天我們會將渠水排空,春暖花開時,村幹部會帶着村民來幹渠清除淤泥,保持灌渠的暢通,對水渠進行加固和修復。”

  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的“治水智慧”遠不止於此。古灌渠採用逆坡設計,通過階梯式的高程差異,灌渠的幹渠、支渠、毛渠,渠底依次升高,呈逆坡走勢,使水流減緩,泥沙自然沉降在前段幹渠內,有效避免末段渠道泥沙淤堵問題。當流水排空時,淤積在渠道的泥沙被排水沖洗裹挾,再排回永定河,這種清淤功能,省時又省力。

  古人還通過灌渠將裹挾着泥沙的河水引入山間的河灘地,通過迴圈往復的灌水、沉沙、排空,創造了“淤灌造田”的奇跡。

  古渠探索“新玩法”

  付家台中心小學依傍於付家臺灌渠之畔。初秋的校園,一簇簇月季花姹紫嫣紅,清新淡雅的玉簪花飄來陣陣清香,還有櫻桃、蘋果、梨、柿子、核桃等樹木開花結果,儼然一個大型“生態花園”。

  “校園裏的這些植物,都是用付家臺灌渠引入的永定河水澆灌的。”付家台中心小學教師彭潔帆介紹,付家臺灌渠橫穿校園內部。渠內,流水潺潺不絕,渠邊,古代水車等取水器具成為學生們的灌溉工具,“他們通過取水工具將水打上來,舀進水桶裏,再澆花,孩子們可以在勞動中領悟古渠所承載的智慧與價值。”彭潔帆説。

  水生萬物——依託剛剛申遺成功的永定河古灌渠,更多“新玩法”正在探索中。

  2023年“23·7”極端強降雨,古灌渠防洪排澇設計經受住了嚴峻考驗;如今,城龍灌渠成了“六水聯通”工程的核心,助力生態補水。

  王健介紹,門頭溝將深化“灌溉遺産+”模式,串聯京西古道、潭柘寺等文旅資源,讓千年古渠在守護生態、助力鄉村振興中持續發力。

  北京市水務局規劃管理處主任科員趙羲月表示,北京門頭溝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成功入選,為北京又增加了一張世界級的“文化名片”。未來,市水務局將深化保護與創新結合,依託智慧水務平臺,推進遺産動態監測與科學管理;將古灌渠保護與永定河綜合治理、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有機結合,推動打造“水脈+文脈”的北京水文化融合示範帶。(鬍子傲)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