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廣場核心區設計創作解析 眾志成城築建“鋼鐵長城”

日期:2025-09-05 08:5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9月4日,天安門廣場恢復開放,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景觀吸引眾多市民游客打卡拍照。

9月4日,天安門廣場恢復開放,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景觀吸引眾多市民游客打卡拍照。(蔡代徵 攝)

  “眾”字造型臨時觀禮臺沿中軸線紅毯向南聚向“鋼鐵長城”造型年號臺,並延伸匯聚向人民英雄紀念碑……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隆重舉行,天安門廣場的整體造型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本報專訪紀念大會服務保障和廣場活動指揮部策劃設計部部長田忠利以及中央美術學院創作團隊代表,深度解讀年號臺、觀禮臺等重要元素的創作過程。

  廣場設計凸顯“眾志成城”

  田忠利介紹,策劃設計部接到任務後,組織9家設計團隊參與廣場現場佈置方案設計,在數百稿方案中最終選定中央美術學院提供的設計方案。

  設計團隊研讀史料資料,從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的座談會上提出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全民族眾志成城奮勇抗戰的偉大勝利”論述中,提取“眾志成城”這一概念,作為廣場核心區整體設計的主題,並選擇象徵中華民族精神的長城、“三人為眾”意象表達作為主要元素,讓公眾實現共情、共鳴、共識。

  田忠利用“恢宏壯觀”四個字概括天安門廣場核心區域的整體設計,“不論在現場,還是螢幕前,觀眾都能身臨其境感受到大會的莊嚴、莊重,都能感受到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人”是廣場設計核心理念

  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呂品晶介紹,作為多次完成過天安門廣場設計任務的團隊,學院統籌多學科力量,組建跨學科團隊進行創意策劃。設計任務歷時半年,反覆推敲,主要設計元素包括三個“人”字形組合而成的“眾”字造型觀禮臺、中軸線兩側各七個長城烽燧為主要設計元素的年號臺。

  “如何通過藝術設計語言,把紀念大會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主題反映到會場佈置上,相當有難度。”呂品晶介紹,經過設計團隊大量研究分析,最終聚焦到“人”這一撇一捺上。“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三個‘人’又能成‘眾’,眾志才能成城。”因此,“人”字形是廣場設計的核心要素,廣場上的年號臺、觀禮臺等要素,都呼應着“眾志成城”這一主題。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教授鍾山風介紹,“眾”字中三個“人”原本是上下結構,通過藝術設計,觀禮臺以勝利羽翼型的“眾”字疊加造型,呈現黨領導人民,眾志成城,取得勝利的圖形意向。“眾”字造型觀禮臺還充分考慮到觀禮的便利性,座椅緩緩提升,設計了一定坡度,在15度至20度之間,前排較緩、後排逐步抬升,確保觀眾既能夠看到天安門城樓,也能看到行進的閱兵隊伍,達到最佳觀禮效果。

  年號臺長城烽燧鏤空創意吸睛

  在天安門廣場上,托舉着巨大數字“1945”和“2025”的年號臺引人注目。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院長馬浚誠主要參與年號臺的設計工作。他表示,長城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象徵,年號臺以長城烽燧為主視覺形象,14米高、14個烽燧、14隻鴿子象徵着中華民族14年抗戰歷程。

  馬浚誠介紹,長城烽燧造型本身具有力量感和象徵性,在此基礎上,設計團隊創意增添了“人”字鏤空與和平鴿展翼飛掠的造型,為穩重的整體形象增添靈動感,讓年號臺更具東方審美。“設計過程中,我們幾乎每天調整草稿。我們曾設想過用和平鴿的形象組成和平之門,用勝利的形象組成勝利之門……最終選擇以14個長城烽燧和意象化的‘人’字造型共同凝聚為‘眾志成城’。”

  和平鴿雕塑要過36道工序

  仰望年號臺上的和平鴿,飛翔在長城烽燧之間,寓意着勝利與和平的到來。中央美術學院盧徵遠教授團隊精心塑造了這14隻和平鴿。自接到任務以來,盧徵遠團隊經過大量調研,選取一種名為“北京白”的鴿子品種作為雕塑原型創作。

  “這個鴿子品種飛行姿態優雅平和,體型圓潤飽滿,性格溫順,各方面都很符合和平鴿的形象。”盧徵遠説,雕塑顏色也有講究,經過大量上色實驗和反覆調製,最終為和平鴿雕塑定制了“祥雲白”色彩。潔白如玉,白色中透出一點暖意,與年號臺“曙光紅”色彩交相輝映。

  盧徵遠團隊需要在密閉廠房完成工作——先用硬質材料搭好鴿子骨架,再用油泥反覆塑形。盧徵遠粗略統計,一隻鴿子的誕生需要36道工序。將傳統手工泥塑雕刻方法與科技成果相結合,利用3D掃描技術對雕塑進行數字化,確保和平鴿雕塑精準地和年號臺連接,為巍峨的長城烽燧增添靈動氣韻,強化年號臺眾志成城、守護和平的象徵意味。

  廣場多了不少新色號

  在紀念大會現場,專屬色彩也是一大亮點。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陳慰平介紹,“曙光紅”漸變色是設計團隊專門為年號臺原創的新色號。

  “把漸變色運用到廣場設計方案中是具有挑戰性的。”看似簡單的漸變,其實中間需要經歷多個顏色的過渡,陳慰平説,為了讓漸變色過渡自然、正反面顏色一致,要經過多次現場測試。“原本我們想採用傳統的手工噴塗工藝,這樣顏色調節更方便。但反覆測試後發現,手工噴塗容易導致顏色偏差,無法達到顏色百分百統一,於是團隊最終選用精密的數字UV印刷技術,確保顏色精準還原。”

  觀禮臺的色彩也是精心設計。由三個“人”字構成意象化“眾”字造型,分別採用豐饒金、城墻紅、橄欖綠三種顏色。陳慰平説,顏色的靈感來源和人民息息相關——豐饒金代表人民生活的富饒土地,寓意“根基在人民”;城墻紅代表人民鑄就的血肉長城,寓意“血脈在人民”;橄欖綠表達了愛好和平的中國人民和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一起維護和平、捍衛和平,寓意“力量在人民”。(鹿藝佳 何蕊)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