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日,北京證券交易所(簡稱“北交所”)宣告設立,至今已整整四年。四年來,北交所市場規模穩步提升。截至9月2日,上市公司達274家,總市值9220億元。作為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北交所市場各項功能持續優化,運作保持穩中向好態勢,有力助推一批中小企業加速創新發展。
專精特新“小巨人”佔比過半
四年來,北交所歷經多輪改革,交易和融資制度持續創新,吸引一批創新屬性突出的中小企業雲集。
目前,274家上市公司中,中小企業佔比近八成;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149家,佔比超過一半;高新技術企業佔比更是達到82%。這些企業已初步形成五大産業群:高端裝備、資訊技術、消費服務、化工新材、生物醫藥。其中,高端裝備企業數量最為豐富,佔比四成。
截至8月31日,274家北交所公司已全部披露半年報。最新的成績單顯示,企業平均實現營業收入3.36億元,同比增長6%。整體來看,225家公司實現盈利,盈利面82%;137家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佔比50%。
“創新毋庸置疑地成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贏得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也是判斷公司未來潛力的重要指標。”開源證券北交所研究中心總經理諸海濱表示,自2020年至2024年,北交所企業投入研發的費用均值,總體呈逐年上漲趨勢,從1851萬元增長至3148萬元。
打開中小企業成長空間
北交所市場制度設計之初,包容性就是一大特色,更加適配中小企業發展。每年,北交所都會迎來一批“新面孔”。其中,2022年新增上市企業數量最多,達到83家。2025年以來新上市企業共12家。企業上市平均募資規模自2023年至2025年呈增長趨勢,從1.91億元增長至3.33億元。
北交所上市公司裏,“京籍”企業共23家。位於大興生物醫藥基地的三元基因,2021年成為首批登陸北交所的企業之一,公司通過上市融資打破研發資金短缺瓶頸,並建設智慧製造新廠區,為企業成長注入動能。
位於海淀上地的諾思蘭德是一家在北交所上市的未盈利企業,經過多年發展,目前企業創新藥板塊正加速商業化進程。上半年,這家企業交出一份穩中有進的成績單,營收延續增長態勢,虧損在持續收窄。
“北交所以市值小、規模小的中小企業為主,但普遍具備較大成長潛能,未來可期。”北京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表示,這正是北交所上市公司“小而美”的體現。
北交所的助力,讓企業加快打開成長空間。一組數據顯示,2020年上市企業的平均營收規模為4.39億元,到2024年平均規模已增長到6.87億元。
市場活躍吸引投資者進場
北交所設立以來,制度建設和市場改革持續,尤其是“深改19條”的推出,大大提升了市場活躍度和流動性,為上市公司和投資者帶來更多獲得感,市場吸引力大幅提升。
2025年5月16日,北交所修訂重組相關規則,引入“小額快速”審核機制和重組簡易審核程式,並對股份對價分期支付機制進行細化明確。據開源證券統計,截至8月25日,北交所共披露33家次重要投資並購事件。
2025年以來,北交所日均成交額達291.51億元,這一數字相較2024年日均成交額大增近4倍。代表北交所市場走勢的北證50指數,不斷創出歷史新高。市場的活力還體現在,北交所新上市企業掛牌首日漲幅2024年均值達217%,2025年以來新股首日漲幅均值進一步擴大到320%。
股權激勵、回購、分紅、新股賺錢效應、企業品質提升等因素提升北交所吸引力,公募基金、券商資管、保險資金、QFII等機構投資者紛紛進場,投資者結構進一步優化。北交所的投資者隊伍持續壯大,合格投資者已超900萬戶。
以公募基金為例,截至8月底北交所主題基金有40隻,合計規模166.01億元。隨着市場發展向好,北交所對機構投資者的吸引力逐步提升,上半年公募基金在北交所配置家數創新高。(孫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