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以下簡稱《公證法》)的頒佈,為我國公證事業劃定了清晰的法治坐標;二十年後的今天,這份守護已滲透進千萬家庭的日常生活,融入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重要節點。值此《公證法》頒佈二十周年之際,8月20日,北京市司法局召開公證法頒佈20周年新聞發佈會(→此前報道)。發佈《北京市公證行業社會責任報告(2005—2025)》,全面回顧行業二十年發展歷程。
據了解,自2005年公證法頒佈以來,北京市公證機構共辦理公證事項1400余萬件,其中,國內公證事項793萬餘件,涉外公證事項597萬餘件,涉港澳臺公證事項10余萬件。
在保障民生方面,北京市公證行業堅持執業為民,突出公益屬性,通過加強公益服務引導、推進服務均衡可及、加大減證便民力度等舉措,讓公證服務惠及更多群眾。
正在辦理公證業務的,是家住天通苑的王女士,由於親人過世,王女士帶着兩位老人來這裡辦理繼承公證。
為滿足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天通苑地區群眾和企業對公證服務的需求,長安公證處積極做好回天地區公共法律服務東部分中心駐點工作,派駐3名公證人員,設立2個公證接待窗口,滿足電話諮詢和現場接待的工作需求。
近年來,北京市公證行業持續拓展公益法律服務,堅守公證公益屬性與公共法律服務職能,推動多項便民惠民舉措落地。同時,全力服務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發揮涉外公證在對外經貿中的法律“通行證”作用,為企業參與“一帶一路”相關建設、招投標、跨境投融資及對外勞務派遣等提供公證服務。
郭岳萍是北京市長安公證處業務三部主任,在疫情期間,郭岳萍突然接到某公司電話,他們要緊急運送一批抗疫物資和人員到該公司在中東的電解廠,出國人員的核酸證明需要公證。郭岳萍得知,該電解廠是中國在“一帶一路”項目建設中的重要工程。
近三年,北京公證行業共為企業、個人辦理涉外公證事項69余萬件,出具的涉外公證書發往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業務範圍輻射“一帶一路”沿線90%以上的國家。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10秒,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發射成功,這標誌着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太技術的國家。以此為起點,我國現已成功發射神舟二號至神舟十四號宇宙飛船,圓了中國人的百年飛天夢。
在圓夢路上,除了奮鬥在航太領域的工作人員外,還有來自北京市方圓公證處的公證員們。
最初承擔這份艱巨任務的,是方圓公證處的資深公證員熊凌,她也是我國航太搭載物保全證據公證的第一人。在既無先例可借鑒,也無配套制度可遵循的情況下,熊凌不斷鑽研,總結提煉出了一系列重要實踐成果,對我國航太搭載無保全證據公證的開拓、創新具有重要的示範引領作用。
2019年,熊凌正式從公證崗位退休,隨後,王衛和同事潘靜接過了接力棒,繼續為航太搭載物保全公證貢獻着力量。29年間,方圓公證處為歷次航太器搭載育種、空間生物實驗等進行保全證據公證,出具公證書100多萬份,開創了我國在該領域保全公證的先河。
無論是“一帶一路”,還是航太工程,北京公證人忙碌的身影無處不在,他們恪盡職守、默默奉獻,用專業助力祖國發展,用責任展現家國情懷。近些年來,北京公證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積極延伸服務領域,充分發揮着公證的職能作用。
當天的發佈會現場,在全體與會人員的見證下,新任公證員們身着整齊的制服,進行了莊嚴宣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