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營商改革再進一步——下月起一份信用報告可代替45個領域證明
一份報告可以代替一摞證明。近日,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等部門發佈通知稱,本市企業使用一份專項信用報告替代有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的覆蓋領域再添3個、拓展至45個,免去更多企業奔波於多個部門之間開證明的煩惱。
2023年9月1日,本市開始推行“信用代證”工作,率先在市場監管、公積金、社會保障等20個重點領域展開應用,主要用於企業上市、融資等金融活動。2024年9月1日,專用信用報告在替代領域、主體範圍、適用領域等方面進行拓展,覆蓋42個領域行政處罰資訊。
營商環境改革的步伐不會停。在前期工作基礎上,2025年9月1日起,本市專項信用報告查詢事項的範圍在行政處罰的基礎上增加是否被列入財政、社會保障、應急、市場監管、統計、稅務、法院執行等7個領域的嚴重失信主體名單;替代領域拓展至45個,增加教育、商務、法院執行3個領域,其中,教育、商務領域表述為“市場監管(含教育、商務)”,法院執行領域指市、區人民法院認定的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涵蓋時間範圍不超過5年。
一份報告之所以能夠代替一摞證明,背後是不斷夯實的數據基礎。據悉,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依託市大數據平臺向市公共信用資訊服務平臺歸集信用主體違法違規行為資訊。按照“誰産生、誰負責”的原則,各部門將對數據的全面性、真實性、準確性負責,確保違法違規數據應歸盡歸、全量共用。市公共信用資訊服務平臺也將暢通數據歸集渠道,強化數據品質管理,建立數據對賬機制,確保數據資訊實時共用、完整一致。
在已歸集數據的基礎上,這份信用報告上還將增加7類嚴重失信主體名單數據:應急領域的安全生産嚴重失信主體名單、社會保障領域的拖欠農民工工資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稅務領域的重大稅收違法失信主體名單、統計領域的統計嚴重失信企業名單、法院執行領域的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市場監管領域的市場監督管理嚴重違法失信名單、財政領域的政府採購嚴重違法失信行為記錄名單。
除了覆蓋的領域越來越多,這份報告也將在更多城市管用、好用。據悉,京津冀晉四地將建立協同跨區域“信用代證”互認機制,構建互認標準,形成一份京津冀晉跨區域互認的專項信用報告(簡稱“互認版報告”)替代四地有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與北京版報告並存。(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