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處處文物古建正以新姿態融入市民生活 文旅新場景從“出圈”到長紅

日期:2025-08-26 08:06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古老的鐘樓前,市民舞動龍鳳彩帶健身休閒,傳統韻味與現代活力在此交融。

古老的鐘樓前,市民舞動龍鳳彩帶健身休閒,傳統韻味與現代活力在此交融。(武亦彬 攝)

  “白塔之夜”點亮街區

  夜幕初垂,妙應寺白塔被燈光披上一層光暈,一場“聲聲應塔”合唱音樂會在院內上演。

  以紅墻白塔為背景,藝術家們帶來《絨花》《半個月亮爬上來》《望春風》等歌曲,經典旋律被賦予創新表達,當代藝術為古建注入活力。晚風輕拂,有的觀眾坐下細品,有的觀眾站着跟隨節拍輕晃身體。

  “在古建裏欣賞音樂,感覺特別美妙。”人群中,“95後”姑娘小宛不時舉起手機拍照,她説,“我就在白塔寺周邊長大,第一次趕上‘白塔之夜’活動。‘老街坊’越變越潮了!”

  類似的夜場活動,北京市白塔寺管理處連續舉辦了5年,累計近40場。“今年,博物館裏更新了照明系統,700余歲的白塔添了實打實的亮點。”管理處副研究館員康蕾説。“白塔之夜”已經成了品牌活動,涵蓋音樂、電影、非遺體驗、文化分享等不同主題,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走進博物館,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白塔亮,也帶動了周邊餐飲、購物、文化體驗等消費業態。7月,白塔寺東西岔街區開街,小衚同引入了網紅餐廳、咖啡館、酒吧,煙火氣更濃。“很多觀眾參觀完,會到旁邊店舖的露臺拍白塔,邊品美食邊繼續欣賞古都美景。”康蕾説。

  氛圍感出來了,又給白塔引來了更多客流。2025年上半年,這裡累計接待觀眾20余萬人次,遠超2024年同期。

  不斷助推這種正向迴圈模式,也成為白塔寺管理處的發力點。康蕾舉例,博物館充分挖掘館藏特色,設計主題文創,和周邊店舖合作推出文化體驗活動等,吸引更多人了解古都故事,“我們一定會不斷上新,持續豐富大家關於白塔寺的記憶。”

  先農壇文創能品能嘗

  乘着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的東風,位於先農壇的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變“大”了:從太歲殿到素有“一畝三分地”之稱的耤田,再到2024年開放的神倉院落和慶成宮,開放面積從6萬平方米擴大到8萬平方米。

  觀眾量更是成倍增長。“2024年,全年觀眾量增長至近60萬人次。而今年前7個月,觀眾量就超過這個數了。先農壇的知曉度、影響力大幅提升。”古建館館長薛儉説,“我們依託先農壇裏的文物古建,打造‘城市會客廳’,吸引四海賓朋,助力中軸線文化活態傳承。”

  正值暑期,先農壇裏各種研學、展演活動輪番登場。“春秋兩季開展農耕體驗已經成了特色活動,很多親子觀眾到耤田收割麥子或穀子,還有些老年觀眾專程來重溫年輕時種田的回憶。”薛儉抬手一指,現在體驗感更足,神倉院落內的“一畝三分好吃店”就是以耤田為設計靈感,主打“好吃又好玩”的文創。“觀眾不僅品文化,還能嘗味道。”

  算上這處,古建館已經開設了5處文創空間,開發了300多款産品。慶成宮後殿的文創空間人氣最足。藉&“天宮藻井”冰箱貼的熱度,“問鼎穹隆”冰箱貼、“慶雲見喜”流沙冰箱貼等新品擺上貨架,吸引觀眾選購。“慶成嘉飲”茶飲店內,咖啡拉花是慶成宮元素。來自四川的觀眾羅女士和朋友特意選了室外的座位,她説:“慶成宮咖啡的花紋別無分號,體驗感直接拉滿。”

  “通過文創,觀眾看文物的視角改變了,從‘仰望’變為朋友般的‘平視’。”薛儉説。

  鐘鼓樓打造“時空之旅”

  處暑節氣,鼓樓二層,擊鼓鳴鐘活動如期舉辦。演員身着定制服裝,扮演報時禮官。聲聲鼓點傳出,令人精神一振。

  這是鐘鼓樓2025年推出的“擊鼓鳴鐘廿四聲”活動,每場演出臺詞和道具根據不同的節日和節氣變化,展現中國“應時而動”的傳統觀念。

  金髮的西班牙游客安東尼奧在觀眾群裏很顯眼,他全程舉着手機錄下演出。為了更好理解鼓樓的展覽,他還特意請了一位英文講解員。

  大半天時間,第一次來北京旅游的安東尼奧沉浸在“時間的故事”裏,流連忘返。他興致勃勃地説,觀看了沉浸式光影秀,體驗數字撞鐘,聆聽“暮鼓晨鐘”的迴響,認識日晷、碑漏、銅刻漏等中國古代計時儀器……學到了很多知識,“有了科技輔助,這裡太酷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太有意思了。”

  在VR(虛擬現實)體驗區,青少年觀眾體驗“中軸奇妙夜”。“我們運用VR技術設計了一款《時樞秘鑰》解謎游戲,邀請大家探秘鐘鼓樓這組獨特的‘時間建築’。”鐘鼓樓文物保管所副所長余慧説,“互動游戲配合系列文化活動、文創産品,希望帶給大家多元化的體驗。”

  從鼓樓到鐘樓,很多觀眾感受着科技的魅力,乘上時空之旅。“通過互動屏,可以調取北京中軸線的數字全景,讓我對古都北京,尤其是700多歲的‘城市脊梁’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初中生陸毅昀和家人來自湖南,他説:“中軸線數字全景非常壯觀。我們剛剛決定,沿着中軸線實地來一場Citywalk(城市漫步),體驗最地道的京腔京韻。”(李祺瑤)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