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北京市域面積約1.64萬平方公里,其中鄉村地區佔比達80%,約為1.3萬平方公里,是市域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造美麗鄉村,不僅是鄉村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建設美麗北京的關鍵一環。
“十四五”時期,北京市全面落實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水務、城市管理等多部門協同,從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小微水體整治、生活垃圾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方面,系統推進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切實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狀況,農業綠色發展水準顯著提升,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美麗鄉村,日益成為美麗北京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生態宜居:鄉村乾淨整潔、生活更加美好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房前屋後的坑塘、溝渠水質如何,每家每戶的生活廢水能否有效處理,食物殘余和枯枝爛葉等垃圾是否及時收運,這些是村民日常感受最直接、體會最深切的身邊事。“十四五”時期,北京市聚焦這些村民身邊的急難愁盼,多措並舉開展系統整治,切實回應群眾期盼。
小微水體“長治久清”。利用衛星遙感監測農村水體,及時發現水質發黑髮臭、岸邊垃圾堆存等問題線索,按圖索驥進行現場核查,對問題水體開展治理。為防止問題反覆,將農村水體納入河湖水系、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巡查檢查範圍,形成了“查、治、管”一體推進的閉環管理工作機制。如,順義區建立“全區域覆蓋、全要素統籌、全流程管控”的“三全”工作模式,提升農村水環境品質。通州區激發協同勢能,建設截污管線、清運堆存垃圾,有效切斷污染源,根源截污與高效治污同步推進。平谷區實施“一坑一策”,有效運用一批“小快靈”工程類措施和“短平快”治理類措施,推動水體長治久清。
生活污水“分類施策”,根據人口規模、地理位置、污水排放量等,系統梳理、科學分析,確定了污水治理的三種主要模式,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推動解決不同村莊的污水治理問題。對於規模較大、污水量較多的村莊,建設污水收集管網和污水處理廠站,實現集中收集和處理;在以散戶為主的村莊,三格廁清掏資源化利用,既能解決污水問題,又能將糞污轉化為肥料實現變廢為寶;而對於規模適中的村莊,小型一體化設施可以就近高效解決治理需求。
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印發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指引,強化村莊日常保潔,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不斷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和處置體系,完善運作維護長效機制,不斷提高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品質和水準。目前,各行政村生活垃圾基本得到有效處理。
“十四五”以來,新增完成環境整治行政村804個,提前超額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切實提高了群眾生活品質。
生態迴圈:農業綠色發展、生産更可持續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業生産是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十四五”時期,北京市持續加強土地資源保護、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守護好農民賴以生存的根基。
加強土地資源保護。“沃土造良田”,土好糧才好。北京市始終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用“長牙齒”的硬措施守牢耕地紅線,全面推行“田長制”,聚焦“保量、提質、增效”,完善耕地保護政策、堅決整治耕地“非農化”、分類有序整改“非糧化”,多種舉措、統籌推進耕地保護和品質提升。推進園地“沃土”工程,有效提高果園土壤有機質,提升土壤肥力。
推動農業全面綠色轉型。出臺《北京市“十四五”農業綠色發展規劃》,分作物、分時期發佈科學施肥指導意見,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根據作物種植情況,科學精準、減量增效施肥;開展農作物病蟲害預警和農藥使用監測,加強病蟲害綠色防控、統防統治,推廣“一噴三防”、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産品和技術,減少農藥使用次數和使用量。建立有害生物綠色防控示範區,推進林果産業向綠色生産方式轉變。科學推廣加厚高強度地膜,有序推廣全生物降解地膜,通過以舊換新、實物兌換等方式紮實推進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回收率90%左右,實現了從源頭減量、綠色替代、回收利用等全環節減少農資塑膠污染。發展生態低碳農業,房山、通州、大興、平谷、延慶等區建成一批現代農業産業園,推進農業設施化、綠色化、數字化及“生産、加工、科技”一體化發展。
推進有機廢棄物生態迴圈利用。因地制宜探索“農業+環保”新路徑,推動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例如小麥玉米秸稈直接粉碎後還田、尾菜瓜秧拉到工廠製成肥料、果樹枝條粉碎後製作食用菌基質、畜禽糞肥就地就近還田,推行園林綠化廢棄物不出園技術,推動“變廢為寶”“種養迴圈”,實現農業生産生態良性迴圈。平谷區成功探索廢棄桃枝變身有機肥的“生態橋”模式,順義區探索菜田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西城區探索園林綠化廢棄物變身“黑土”有機基質反哺土壤模式。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十五五”規劃謀篇佈局之年,展望未來,北京市將持續貫徹落實《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統籌鄉村全面振興與生態環境保護,以“百千工程”為牽引,推動實現全市美麗鄉村差異化打造、特質化發展、全域化提升,厚植農村高品質發展的綠色底色,用良好生態帶動農業興、農村美、農民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