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揮發性有機物(VOCs)專項治理,是改善夏季空氣品質的關鍵所在。管住了VOCs,就等於同時鎖住了臭氧和PM2.5污染的‘咽喉’。”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大氣所助理研究員陳速敏介紹。
北京市已連續兩年開展夏季VOCs治理攻堅行動。2025年6月—9月,《北京市2025年夏季VOCs治理攻堅行動工作方案》明確,採用“源頭防控、過程監管、末端治理”全鏈條管理模式,聚焦“工業源、生活源、移動源”三大領域精準施策,全方位治理VOCs。
“近年來,隨着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逐步深化,在針對VOCs的治理思路與舉措方面,我們已從緊盯治理設施‘有沒有’轉向追求治理效果‘好不好’。”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污染源管理處四級調研員朱曉介紹:“前些年,主要是檢查相關行業企業有沒有安裝廢氣治理設施,安裝設施後是否使用到位等,解決‘有沒有’的問題。近兩年,企業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提高了,能夠較好地履行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我們管理的關注點就落在了治理效果‘好不好’上,思考管理如何能夠更精細,既能節約企業的治理成本,也能進一步提升減污降碳的效果。”
指導企業創新技術、升級設備精準治理工業源
在工業源治理方面,針對工業源體量大、VOCs成分複雜等特點,北京市各地區指導企業通過創新技術、升級改造設備等多種手段實現精準治理。
6月底前,對石化重點企業完成一輪動密封點檢測,開展綠色檢修,7月底前,完成重點治理工程。在涉工業涂裝企業及印刷行業,大力推行低(無)VOCs含量原輔材料源頭替代及過程管控。
“我們使用的是符合國際環保標準的可持續發展植林區印刷紙張、VOCs成分低於3.6%的環保油墨,覆膜與光油工藝用的是水性材料,從源頭上減輕了VOCs對環境的影響。”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經開區)北京新華印刷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晉講述了他們經過多次技術升級改造,向綠色化方向轉型取得的治理成效。“現在,廢氣有效處理率達98%以上。”張晉説。
“我們堅持治污創綠協同推進,截至2025年6月底,經開區綠色企業佔比超五成。”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生態環境建設局綠色發展處處長齊峰介紹經開區VOCs治理情況時表示:“經開區打造政府引導、企業主責、科技賦能、社會參與的VOCs治理模式,1月—5月VOCs濃度同比下降12.7%,較2021年同期下降45.0%,累計減排VOCs達333噸,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
“一企一策”智慧監管科學治理生活源
在生活源治理方面,針對生活源門類多、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等特點,北京市堅持“一企一策”,提高綠色企業比率。
汽修行業VOCs排放在生活源中佔比較大,2025年上半年,北京修訂發佈了更為嚴格的地方標準《汽車維修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並在重點區域和企業開展宣貫和幫扶,分階段組織開展新標準落實工作。
“企業生産線全程採用‘AI監控+密閉作業+凈化處理’治理模式,你們看,整個車間都在AI智慧監控之中,就算垃圾桶蓋沒蓋嚴實,AI也會識別並自動報警。”北京鵬龍瑞星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行政經理尹華鵬説。
企業車間現場乾淨整潔,聽不到明顯的噪聲,也沒有刺鼻的味道。尹華鵬説:“目前,公司的VOCs排放量比以前削減了50%,公司也從北京市綠色企業C級提升為B級,實現環保與經濟效益雙贏。”
“朝陽區目前擁有1300余家汽修企業,佔全市1/5,針對汽修行業存在的污染環節多、作業和管理水準參差不齊等問題,我們按照淘汰一批、規範一批、升級一批的整體思路,大力開展汽修行業綜合整治,提升轄區汽修行業綠色發展水準。”北京市朝陽區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科科長李欽在汽修企業現場介紹了全區2025年以來開展“一廠一策”績效升級、業務指導幫扶、技術與資金支援、AI智慧監管等情況。
生活源的另一大來源是餐飲油煙,為深入治理餐飲油煙排放的VOCs,北京市2025年實施了千家餐飲單位治理提升工程。按計劃,城六區及通州區、昌平區、大興區應於8月底前完成全年治理提升任務進度的70%。
“大型商超內的餐飲業是現在市民的主流消費場所,我們組織物業和商家在商超樓頂集中規範設置油煙凈化裝置,定期檢查設施運作情況,既不影響商超的營商環境,又解決了樓內餐飲企業油煙無組織排放問題。”北京市朝陽區生態環境綜合執法大隊七分隊隊長徐斌介紹了朝陽區“以點帶面”的做法。
運用“三監”聯動等機制全鏈條治理移動源
夏季VOCs治理攻堅行動期間,針對移動源點多、面廣、線長等特點,北京市綜合運用“三監”聯動、非現場執法、點穴執法、新能源推廣等機制,多措並舉,逐個擊破。同時,重點強化油品儲運銷環節油氣回收,推進瀝青生産使用全鏈條治理。督促油品儲運銷企業自查自糾油氣回收問題,鼓勵車主避開中午高溫時段加油,引導油庫和加油站夜間裝(發)、卸(收)油。嚴格執行車用油品標準,對銷售不達標的成品油經營單位依法查處。
加強瀝青生産、運輸、使用全過程管理,結合新一輪瀝青混凝土攪拌站綠色評級工作,組織評級較低的企業開展治理提升;推行瀝青混凝土綠色運輸,推廣新能源(純電動或氫能)瀝青混凝土運輸車,引導運輸車輛優化運輸路線,儘量避開人口密集區;在項目設計、審核、施工等環節推廣使用溫拌瀝青,推動新建公路和城市道路基本應用溫拌瀝青,道路養護項目逐步提升溫拌瀝青比例。8月底前,完成全年提升溫拌瀝青使用比例目標任務的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