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鐵選手”拼速向前

日期:2025-08-18 08:23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北京天工“百米飛人”創造歷史,宇樹科技1500米奪冠,松延動力自由體操摘金,星動紀元跳出95.451釐米新高度,頂級運動場折射産業澎湃動能—— 中國“鋼鐵選手”拼速向前

中國“鋼鐵選手”拼速向前

  8月17日,為期4天的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落下帷幕,這是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的首屆比賽。自8月14日開幕以來,經過3個正式比賽日的激烈角逐,來自16個國家的280支隊伍在競技賽、表演賽、場景賽、週邊賽共26個賽項中展開487場精彩比拼,共産生26枚金牌,為全球觀眾呈現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科技與體育融合的視覺盛宴。北京天工“百米飛人”創造歷史,宇樹科技1500米奪冠,松延動力自由體操摘金,星動紀元跳出95.451釐米新高度……當一台臺人形機器人站上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賽場,人們發現,除了部分國外團隊,絕大部分機器人來自北京、上海、深圳、武漢、杭州、銀川等國內城市,這也意味着中國人形機器人正遍地開花,展現出拼速向前的澎湃動能。

  速度:技術迭代周期按天計算

  “太快了!”賽場上,觀眾和賽隊頻頻發出這樣的感嘆。觀眾説“快”,是因為人形機器人百米衝刺最快只需20多秒;參賽隊伍説“快”,是機器人的硬體、演算法等技術迭代升級之快。

  “迭代速度是按天計算,快的話一兩天就是一個周期。”蘇州魔法原子公司的機器人“Z1”16日一躍跳出52釐米,獲得跳高項目季軍。該賽隊工程師朱新雨解釋,跳高要求機器人跳起來在空中保持較好的姿態、再平穩落地,這一系列動作考驗平衡演算法、姿態優化、關節爆發力等。

  備戰的兩周內,這款機器人的演算法就升級了三四次。魔法原子雖然2024年才成立,但已經推出了多款雙足機器人、四足機器人,並收穫大量訂單,“大家都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斷突破自我。”朱新雨説。

  從1500米、400米到百米衝刺,朗毅-松延隊的機器人都穩穩地跑完全程。這款機器人個子不高,沒有像其他人形機器人配上圓圓的腦袋,而是把感知等設備裸露在外。

  “這兩個攝像頭相當於眼睛,它在奔跑的時候不靠遙控器,自己會看清前面的路。”該隊工程師説,機器人奔跑採用全自主模式,技術上更有挑戰性。這個來自武漢的團隊雖然不是研發機器人的,但看準了中國人形機器人的崛起,與國內多家企業合作,通過演算法提升人形機器人的運動性能。

  “人形機器人的進化速度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在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CTO唐劍看來,機器人發展速度之快有時會超出想像,資本等各方力量持續關注更加速了産業成熟。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也感嘆:“我過去十年最大的錯誤就是低估了AI技術進步的速度,AI帶來了整個機器人行業的進步。”

  高度:多領域挑戰技術高峰

  16日,機器人運動會自由體操項目冠軍決出,松延動力出戰的“小頑童”人形機器人以41.6分的絕對優勢,將一枚寶貴的金牌收入囊中。

  “這枚金牌,我們志在必得!”在現場觀戰的松延動力董事長兼首席技術官姜哲源自信滿滿。這是因為松延動力機器人能做出很多動作,尤其是空翻的優勢非常突出。最終得分也證明了這一點,“小頑童”的最終得分比第二、三名兩者之和還要多。

  松延動力是北京一家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這次機器人運動會上,該公司是不折不扣的深度參與者,不僅出動27台機器人,參賽100米、400米、4×100米、100米障礙、原地跳高、立定跳遠、自由體操、單機舞蹈等項目,而且為很多賽隊提供機器人或技術支援。

  在2025年4月舉行的半程馬拉松比賽中,松延動力的機器人“N2”奪得亞軍,備受關注。姜哲源介紹,在馬拉松賽場上,機器人的奔跑速度大概為2米每秒;來到運動會賽場上,它的速度已提升到4米每秒。“技術本身有了很大提升。”他説。

  運動會是展示産業創新技術的重要窗口。國內頭部基金公司易方達指數研究部高級研究員王浩然現場調研時發現,開幕式上已有部分人形機器人能夠隨着現場音樂做出一些複雜的舞蹈動作。這説明,中國人形機器人在平衡系統、運動系統上已取得一定進步。

  廣度:多場景加速應用落地

  當不同身高、體重、型號的人形機器人站上跑道,擁有更多自由度機械臂的機器人開始比拼如何幫人搬箱子、打掃衛生。除了競技,本次運動會聚焦工廠、醫藥、酒店、倉儲推出場景賽,也在回答大眾對人形機器人何時落地的期待。

  工業場景中,“物料整理”項目要求機器人將27枚末端直徑僅為8毫米的細長物料,準確插入收納箱的孔洞中,對精細物品抓取能力、穩定性與操作精度要求極高。比賽中,“天工”的兄弟——輪式機器人“天軼2.0”利用自己7個自由度機械臂,快速準確完成了精細零部件插裝任務,拿下場景賽首枚金牌。

  16日,“天軼2.0”又以全自主方式將“物料搬運”項目的亞軍、季軍攬入懷中。它不僅靠機械臂,還有更強的大腦和小腦。據介紹,“天軼2.0”能在高度複雜的物料整理任務中實現全自主,正是“慧思開物”平臺賦能下“具身大腦”與“具身小腦”高效協同的成果。

  這讓人看到,在各個場景中,機器人不再是單純執行預設程式的“無腦機械”,也不是依賴人類實時操控的“提線木偶”。

  唐劍預計,工業和泛工業場景裏,人形機器人有望在2026年底前率先落地;5年左右的時間會開始出現家庭服務機器人,雖然功能還相對有限,但十年內會比較完善。(曹政 孫傑)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