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9時,夜空晴朗,攝影師杜智廣早早來到故宮午門前,選擇中軸線位置,穩穩架好相機,將鏡頭對準天空中最亮的一顆星,設置連拍張數無限,拍攝2-3小時……一張以故宮午門為背景的璀璨星軌照片就此誕生:流星劃過夜空,與雄偉的宮殿建築完美結合,呈現出斗轉星移的震撼畫面。
“能捕捉到這個絕美瞬間十分不容易,因為拍星軌需要天氣好、通透度高等許多苛刻的條件。”杜智廣説,這也是北京這些年空氣品質改善的一個直觀寫照。
“能在家門口拍到星軌,那該多好啊”
十年前,在城區拍到一張星軌圖絕非易事。杜智廣回憶,每年春天都會經歷沙塵天氣,冬天空氣裏還瀰漫着煤煙味兒。
他一邊説一邊拿出幾年前拍攝的照片,照片上呈現的天空是灰濛濛的,“那時空氣很差,通透度也很低。”
杜智廣每天最關注的就是天氣預報和空氣品質預報,他盼望著明天能迎來一個藍天白雲的“好天兒”。
那些年,老杜經常跑到懷柔、密雲、延慶等遠郊去拍攝,返回市區天都快亮了。有時為了捕捉到最佳畫面,他甚至驅車前往河北,往返近300公里。
“能在家門口拍到星軌,那該多好啊。”這成為一名攝影“發燒友”最大的心願。
從“五顏六色”到“綠意盎然”的日曆圖
在2025年全國兩會“部長通道”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用兩塊從北京市大氣環境監測儀上取下的濾膜,展示了生態環境改善的成果。
“濾膜就如同家中空氣凈化器裏的濾芯一樣,2015年的濾膜吸收了太多PM2.5,因而是灰黑色的;到了2024年,濾膜就變成了灰白色。”黃潤秋表示,十年間,北京的PM2.5濃度降幅達62%,濾膜由黑變白,見證了藍天保衛戰的成果。
在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也存放着亮相兩會的“同款”採樣濾膜。每天,技術人員會通過布設在北京市各區的手工監測點位,收集空氣中的PM2.5,為北京大氣環境做“體檢”。
技術人員還通過自動監測點位以及覆蓋全市300多個街道鄉鎮的大氣網格化監測設備,實時測量空氣中的PM2.5,有效支撐北京市大氣精細化監管。
為助力“精準治污”,北京市創新實施“三監”(監管部門統籌調度、監測部門智慧感知、監察執法部門精準執法)聯動機制,其中的“三監”聯動大模型就搭建在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
在監測中心大氣“三監”聯動精準治污調度平臺上,清晰顯示着各類資訊數據。螢幕左側是實時空氣品質和未來預測預報結果,螢幕中間匯聚氣象數據、污染源數據等,螢幕右側展示移動源、工業源、揚塵源、環境高值四大類問題線索及精準治污調度的結果。
大模型如同精密的大腦,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及時發現問題線索。比如,大模型可通過重型車排放遠端線上監測技術,追蹤北京市二十余萬輛重型柴油車的排放狀態,哪車多、哪些車的排放狀況異常等,實時盡在掌握。
這些海量且精確的數據是怎麼拿到的?
走在北京的路上,有時會偶遇一種造型特別的麵包車,車頂佈滿各種採樣管,這是在進行“大氣走航監測”。空氣吸入車內後,經監測儀分析,最快5秒就能生成數據,可反映車輛周邊VOCs(揮發性有機物)實時濃度情況。
“北京市創新建成‘天上看、地上巡、數據聯、電量核’的大數據監測體系。”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沈秀娥説,“感測器、走航、遙感等諸多技術手段如同‘三監’聯動大模型的‘智慧觸角’,給大模型提供實時數據。”
沈秀娥表示,通過全面監測感知、智慧分析研判,“三監”聯動大模型實現了大氣環境管理高效精準調度,助推北京生態環境治理逐步由“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
2025年年初,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在新聞發佈會上展示了一張“2013年—2024年PM2.5級別日曆圖”,由4000多個小格子組成,每個小格子上的紅、黃、綠等不同顏色代表了過去12年間每一天的空氣品質級別。
圖表呈現出從“五顏六色”到“綠意盎然”的變化趨勢,反映了北京市空氣品質改善歷程,也揭示了北京大氣監測技術的革新曆程,從最初不被看好,到如今受到國際認可,被譽為“北京奇跡”。
“甭去遠地兒了,就家門口拍吧”
近幾年,杜智廣明顯感覺到污染天少了,好天氣多了起來,不僅改善了居住環境,也給城市中的人仰望星空提供了更多機會。如今,杜智廣在都市裏實現了“星軌自由”,再也不用長途跋涉,披星戴月去拍片了。
杜智廣聚焦居住的城市副中心:大運河經過治理再現波光瀲艷,曾經的化工廠蝶變綠心森林公園,污水處理廠變身科普休閒公園,鄉村變得美麗宜居……
老杜相機裏,以藍天白雲為背景的大片越來越來多,“這幾年拍攝成功率越來越高,説明我們身邊的生態環境品質越來越好了。”杜智廣説。
十年間,杜智廣拍攝的不僅僅是城市風光,更是記錄了北京空氣品質的改善軌跡。從過去拍星軌“等風來”,到現在“北京藍”已成常態,攝影愛好者隨手一拍都是大片。藍天白雲、晚霞滿天、星河點點等,朋友圈裏曬美麗大片的越來越多,成為北京空氣品質十年蝶變的生動注腳。
最近,老杜坐地鐵前往故宮拍星軌,踏踏實實拍到滿意的作品後,還能趕上回家的末班車,既不耽誤休息,也不影響第二天上班。
北京可拍攝的天氣越來越多,老杜能經常接到約拍的電話——“杜老師,明天咱們去哪拍啊?”“甭去遠地兒了,就家門口吧”。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北京多彩畫卷正在徐徐鋪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