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突破 守護藍天常在——京津冀大氣污染聯防聯治實踐

日期:2025-08-11 11:03    來源:北京市生態環境局

分享:
字號:        

  背景情況

  京津冀位於太行山東側和燕山南側半封閉的地形,屬於弱風區且處於同一個空氣流場當中,容易造成污染物的積累和相互影響。長期以來,受“産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運輸結構偏公路”等因素影響,大氣污染問題已成為制約京津冀區域發展的主要問題,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躲不開”“繞不過”的“短板”所在。區域污染排放強度大,超過了環境承載能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等污染物排放維持高位。要推動空氣品質改善,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需要在結構優化調整上下硬功夫,需要破除思想觀念、治污技術、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藩籬”,每個領域都有一系列的“硬仗”要打。

  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推動污染防治的措施之實、力度之大、成效之顯著前所未有,特別是將藍天保衛戰作為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中之重予以強化推進。京津冀三地嚴格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不斷深化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優化調整産業、能源和運輸結構,紮實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推動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京津冀三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凝共識、添動力、聚合力,持之以恒開展大氣污染治理,三地空氣品質取得了顯著改善。2024年,京津冀地區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37微克/立方米,較2013年下降63.7%;優良天數比率為74.1%,較2013年提高32.2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比率較2013年下降94%。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從89.5微克/立方米降至30.5微克/立方米,實現連續四年穩定達標,重污染天數從58天下降至2天。“北京藍”成為常態,實現從“藍天難見、繁星無影”到“藍天常駐、繁星閃爍”的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北京治理大氣污染的歷程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譽為“北京奇跡”。

  主要做法

  京津冀三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相向而行,協同發力,保持戰略定力,推動構建協同機制,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推動産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綠色低碳發展,實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措施,推動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一)堅持政治引領,完善協同機制

  1.完善三地黨政主要領導推進機制。京津冀三地黨政主要領導座談會、黨政代表團互訪考察、副省(市)長聯席會等分層次、分領域協同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構建了生態協同、交通協同、産業協同、科技創新協同等17個重點領域協同專題工作組和1個毗鄰地區協同專題工作組,其中,專設的生態協同專題工作組,統籌抓好大氣污染治理等生態環境領域任務落實。

  2.成立並優化完善協調小組。根據形勢和任務變化,動態調整優化協調小組設置。2013年,北京市牽頭會同六省區市及國家有關部委,成立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推動國家“大氣十條”落細落實。2018年,國家成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進入“十四五”時期,三地成立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工作協調小組,圍繞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動執法、綠色低碳合作等開展聯動協作,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格局已基本形成。

  3.簽署合作框架協議。2015年以來,三地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先後簽署實施《京津冀區域環境保護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協議》《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協議》《“十四五”時期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合作框架協議》《深化京津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的意見》,固化已有成熟機制,強化合作薄弱環節,圍繞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在大氣、水、危險廢物等領域深化區域聯防聯控聯治,在綠色低碳、聯合執法、完善機制等方面進一步突出地方特色,共同推動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縱深發展。同時,按年度制定工作要點,發佈大氣污染防治等生態環境領域聯建聯防聯治走深走實的措施清單。

  (二)法規標準協同,統一制度尺規

  1.推動立法協同。機動車,特別是重型柴油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存在跨區域流動範圍廣、使用強度高、單車排放大等問題,是大氣污染治理的重點領域。2020年5月1日起,三地分別出臺《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並同步正式施行。《條例》的一大亮點是首次提出京津冀協同防治策略,三地建立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聯合防治協調機制,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統一防治措施的要求,開展聯合防治。三地立法協同作為一項重要制度設計,納入生態環境保護、大氣污染防治等地方性法規的制修訂理念中,從法規層面固化、強化聯建聯防聯治舉措。立法協同作為管根本、利長遠的機制,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2.推動規劃協同。強化央地聯動,三地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生態環境部等部門,共商協同大計,加強頂層設計,印發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關於促進京津冀地區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等重要文件。強化三地聯動,在三地的“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均設置推進京津冀綠色協同發展專章。

  3.推動標準協同。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推進生態環境標準銜接統一,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提供重要支撐。2017年,三地聚焦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協同管控,制定首個京津冀區域環保標準《建築類塗料與膠粘劑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含量限值標準》。2022年,三地聯合發佈《液氨貯存使用單位環境風險防控技術規範》,一同規範液氨貯存使用單位環境風險防範及環境隱患排查工作。2023年,三地又聯合編制《低碳出行碳減排量核算技術規範》,2024年,三地共同發佈《碳普惠項目減排量核算技術規範 低碳出行》,標準協同領域取得新突破。同時,推動津冀兩地參照北京加油站、儲油庫、油罐車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協同制修訂地方標準。

  (三)強化結構減排,推進綠色發展出行

  1.持續優化能源結構。聚焦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加快清潔能源替代、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在京津冀地區率先開展煤改氣、煤改電,將群眾溫暖過冬放在首位,堅持以氣定改、以供定需、先立後破、不立不破原則,累計完成農村及城鎮地區散煤清潔能源改造近1580萬戶,推動35蒸噸/小時以下燃煤鍋爐基本清零,燃煤鍋爐數量從5萬餘台下降至500台左右,減少煤炭消費量3000萬噸以上。北京市率先實現平原地區基本無煤化,並逐步向山區居民拓展“煤改電”工程,93%的村莊和96%的農戶實現清潔取暖。城市副中心智慧能源服務保障中心被動式近零碳(能耗)示範項目、城市副中心組團級“地源熱泵+光伏發電”多能耦合應用項目,入選首批低碳試點。天津市建成百萬千瓦級“鹽光互補”項目,成立全國首家省級綠電綠證服務中心,建成全國首個電力雙碳中心。河北省建成世界首個柔性直流電網工程——張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工程,累計向京津冀地區輸送“綠電”突破300億千瓦時,冬奧會、冬殘奧會期間,“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助力北京實現全部場館綠色電力全覆蓋。

  2.持續優化産業結構。合理確定重點産業發展佈局,強化節能環保指標約束,深化工業污染治理,大力培育綠色環保産業,推進産業綠色發展。堅持“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實施“兩高”項目清單式管理,遏制“兩高”行業盲目發展,分類整治“散亂污”企業16.3萬餘家。北京市疏解一般製造業企業3212家,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進展,成為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天津市完成314個工業園區分類施治,退出3家鋼鐵企業,煉鋼、煉鐵産能壓減比例超過40%,9家大型石化企業達到環保績效A級水準。河北省大力實施鋼鐵等7個重點行業環保績效創A,A級企業達到90家,其中鋼鐵企業42家、數量全國第一,全省累計壓減退出煉鋼産能1.1億噸,推動粗鋼産能超低排放改造,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潔鋼鐵生産體系。

  3.持續優化交通運輸結構。優化調整貨物運輸結構,大力淘汰老舊車輛,推廣使用新能源車輛機械,進一步健全綠色交通體系。京津冀三地通過大宗貨物“公轉鐵”“公轉水”以及柴油貨車治理等系列污染治理工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在全國提前實施汽車國五、國六排放標準,加快老舊車輛淘汰,共建成及驗收重點鐵路專用線64條。天津港建成“零碳”碼頭,裝卸、水準運輸、生産輔助等機械設備全部採用“綠電”驅動,天津港綠色低碳港區建設實踐入選國家綠色低碳轉型典型案例。河北新能源重卡上牌量約佔全國40%,河北省唐山市入選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重卡特色)應用試點。

  (四)區域聯合攻堅,健全聯動機制

  1.實施區域秋冬季攻堅行動。針對秋冬季污染易發多發、對全年PM2.5濃度影響大的實際,京津冀及周邊地區7省市人民政府結合轄區特點,主動挖潛,與生態環境部等國家部委聯合,連續7年牽頭實施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方案,堅持以細顆粒物控制為主攻方向,統籌兼顧,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污染協同治理,加大對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集中解決力度,推動大氣污染防治在重點區域、重要領域、關鍵指標上實現新突破。

  2.深化空氣重污染應急聯動。三地加強區域空氣重污染應急聯動,完善空氣重污染預警預報會商機制,推動區域“削峰降速”。健全應急預案體系,優化調整預警啟動標準,修訂實施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完善重污染天氣預警應急響應機制,健全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績效分級和差異化管控措施,動態更新應急減排措施清單,進一步提高應急的精準性、科學性。完善跨區域污染傳輸監控評估機制,逐步實現區域間污染傳輸影響量化分析。同時,建立環境空氣品質數據共用機制。每月共用三地14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含雄安新區)、37個交界區縣空氣品質數據,三地推動聯合採取改善措施,提升空氣品質。

  3.協同做好重大活動保障。區域聯防聯控、協同減排,是歷次重大活動保障成功的關鍵。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統一步調、協同減排,按照企業績效評級差異化實施減排措施,加大友好協商減排力度,降低了區域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尤其是在氣象條件轉差階段,有效減排降低污染本底,共同圓滿完成了2014年APEC會議、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歷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重大活動期間空氣品質保障任務,優良的空氣品質獲得國際國內社會一致好評,純凈藍天成為大國首都的亮麗底色。

  (五)強化執法協同,精準治污調度

  1.執法聯動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生態環境行政執法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兜底工作,也是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提高生態環境品質的重要抓手和強力保障。自2015年起,三地生態環境執法部門建立並不斷完善京津冀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形成定期會商、聯動執法、聯合檢查等工作制度,聯合打擊跨區域環境違法行為。2019年,進一步將聯動執法機制向區(市)縣一級下沉,京津冀交界的區(市)縣簽署聯動執法協議,定期開展聯合執法檢查,提高相鄰區(市)縣聯動執法頻次和效率,推動解決跨界地區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2021年,三地生態環境部門在執法聯動方面,又增加“一地吹哨、三地響應”協同執法機制。

  2.持續推進執法交互共用。三地生態環境執法部門落實探索建立三地執法互認、源頭追溯和隊伍聯建的新機制,搭建了京津冀執法資訊共用平臺,加強三地數據交互和共用應用。2023年,三地共用固定源聯合聯動執法、重柴車路檢路查和入戶執法、非道路移動機械超標處罰等各類數據近9萬條。通過移動源數據互通,三地實時共用機動車尾氣超標數據,實現超標車輛“一處鎖定、多地重點關注”;通過執法監管資訊共用,提示協查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弄虛作假行為,齊抓共管形成合力,營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

  3.創新開展精準智慧治污。堅持創新驅動,加強科技賦能,三地探索推進大數據智慧支撐體系。北京市率先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多源環境監測數據高效匯聚,與時俱進開發生態環境垂直領域大模型,創新建立“監管部門統籌調度、監測部門感知發起、監察部門執法檢查”的“三監”聯動精準調度指揮平臺,成功入選第七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數字賦能治污典型應用案例。天津市建設機動車運作分析系統,融合機動車排放檢驗、車載診斷、企業門禁、遙感監測等多源數據,開發多維分區可視化監控功能,實現百萬輛重型柴油車活動水準與污染排放實時監控“一張圖”。河北省全面整合工業源、移動源、揚塵源、生活源等數據資源,綜合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現代資訊技術,建成了覆蓋省市縣三級的全省數智環保大氣綜合管理平臺,創新打造成涉氣數據資源豐富、功能完善的實戰性智慧環保指揮中心。

  經驗啟示

  當前,京津冀三地錨定戰略目標,以率先突破的責任感和使命擔當,努力推進區域大氣污染協同治理水準再上新臺階,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先行區、示範區作出積極貢獻。

  (一)

  強化頂層設計,接續攻堅改善空氣品質。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指導下,京津冀三地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共同制定實施了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和政策,實現了統一立法、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特別是通過壓茬推進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計劃、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及年度行動計劃等一系列科學而周密的頂層設計,切實推動了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因此做好頂層設計是大氣污染治理的首要任務,只有不斷強化頂層設計,才能確保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才能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多的藍天白雲和清新空氣。

  (二)

  堅持系統施治,推動綠色高品質發展。綠色發展是高品質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京津冀大氣污染聯防聯治工作的效果證明,大氣污染治理要堅持系統施策,以生態環境品質改善為核心,聚焦重點領域加大協同力度,持續優化調整能源結構、産業結構、運輸結構,深挖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效益,更大限度對衝氣象條件的不確定性,不斷提升“含綠量”。

  (三)

  緊抓關鍵問題,深化聯防聯控機制。京津冀處於同一空氣流場,區域內污染傳輸相互交織。歷次重大活動保障和區域性污染過程應對的成功經驗表明,區域聯防聯控是推動區域空氣品質共同改善的關鍵所在。京津冀三地通過聯合執法、交叉執法、資訊共用等聯防聯控機制,有效形成區域大氣污染治理合力。因此針對大氣污染治理,特別是區域大氣污染,要深化區域“一盤棋”,共同行動,協同治理,以深化聯防聯控機制為重要抓手。

  (四)

  一張藍圖繪到底,推動高水準深度協同。“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雖然京津冀地區的空氣品質取得了顯著改善,但也必須清醒認識到,大氣污染治理仍處於負重爬坡、逆水行舟的關鍵階段,京津冀大氣污染治理之路依然任重道遠。實踐證明,推動區域大氣污染治理,是一場又一場的“大仗”“硬仗”“苦仗”。長期以來形成的治理模式是正確的,治理措施是有效的,關鍵還是要保持戰略定力,同向發力,同頻共振,精準高效治理,充分發揮科技賦能支撐作用,推動管根本、利長遠的舉措落地落細落實。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