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北京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大力實施綠色北京戰略,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京華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形成了生動實踐。
美麗北京建設碩果纍纍
北京市統籌産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以高水準保護推動高品質發展成效不斷顯現。
生態環境品質大幅改善。空氣品質改善取得里程碑式突破。2024年全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30.5微克/立方米,較2013年下降65.9%,連續4年穩定達標。北京大氣污染治理成效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譽為“北京奇跡”。水環境品質創歷史最優。2024年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首次突破90%,截至2025年5月底超過95%,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任務。密雲水庫、懷柔水庫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水準,官廳水庫水質連續兩年達到Ⅲ類水準。密雲水庫、雁棲湖、清河獲評生態環境部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土壤環境品質保持良好。累計削減受污染建設用地500余萬平方米,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和地塊安全利用率均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任務,確保了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推進。“十三五”以來,北京市以年均1.5%的較低能耗增速,支撐了年均5.2%的經濟增長,碳排放強度持續保持全國省級地區最優水準。産業更綠色。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累計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製造業和污染企業3000余家,分類整治“散亂污”企業1.2萬餘家,全市綠色企業佔比24%;高新技術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佔全市經濟比重分別達到30%、25.1%,第三産業比重穩定達到80%以上、居全國前列。能源更清潔。煤炭消費總量由2012年的2300萬噸降至2024年的60萬噸以內,優質能源佔比達到99%,節能建築佔全部既有民用建築總量超過80%,在北方城市中率先解決燃煤污染問題,成為清潔能源轉型的典範。交通更低碳。累計淘汰老舊機動車300余萬輛,推廣新能源汽車突破100萬輛,新能源及“國五標準”以上汽車佔比超80%,車型結構全國最優。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879公里,居全國首位。
城市生態品質穩步提升。2024年生態環境品質指數(EI)71.4,連續10年穩中向好。生物多樣性豐富多彩。建成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79處,90%以上的國家和地方重點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累計記錄各類物種7121種,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綠色空間持續擴大。全市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佔市域總面積的27.5%,實施兩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4.95%,獲評“國家森林城市”,公園總數已達1100個,成為名副其實的“千園之城”。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有力推進。在全國率先建立符合首都特色的生態系統調節服務價值(GEP-R)核算應用體系,建立生態系統調節服務價值(GEP-R)和地區生産總值(GDP)交換補償機制,深化在生態補償等領域應用。累計9個區獲得14個國家級生態文明示範創建稱號,為直轄市中數量最多。
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
新時代以來,北京市沿着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提升城市綠色發展水準,積累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
堅持黨的領導,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北京市始終堅持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完善體制機制。加強黨的領導。在全國率先組建市委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率先建立了四級河湖長制、林長制、田長制,市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共同擔任市級總河長、總林長、總田長。市委月度工作會點評大氣污染治理、市政府常務會議季度調度污染防治攻堅戰,重大問題連續攻堅、一抓到底。壓實政治職責。堅持“管發展、管生産、管行業必須管生態環境保護”,以黨內法規形式出臺《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分工規定》,制定實施《北京市推動職能部門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構建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責任體系。加強督察考核。成立市委生態文明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小組,開展兩輪市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將細顆粒物(PM2.5)濃度等指標納入政府績效管理體系,對各區、各部門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進行考核,壓實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
堅持系統治理,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一方面做好“減法”,狠抓污染減排;另一方面做好“加法”,狠抓生態擴容。規劃引領。出臺美麗北京建設實施意見,先後實施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意見等文件;每年制定污染防治攻堅戰行動計劃,統籌大氣、水、土壤、應對氣候變化、生態保護五大領域,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落實。狠抓減排。集中實施壓減燃煤、控車減油等系列減排措施,狠抓結構、工程、管理減排,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轉型。堅持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統籌”,連續實施4個水環境治理三年行動方案,堅決治理城市黑臭水體。出臺土壤污染防治條例,加強源頭防控,切實保障首都建設用地安全。生態擴容。開展“留白增綠”等重大生態工程,構築山區、平原、環城綠帶三道綠色生態屏障。突出人工修復與自然恢復相結合,開展永定河、潮白河流域綜合治理,建設官廳水庫周邊等濕地群,有效提升生態涵養能力。
堅持改革創新,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自覺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完善源頭防控體系。堅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硬約束,完整構建“三級三類四體系”的國土空間規劃框架,實行能源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深化環境影響評價改革,修訂新增産業禁止和限制目錄。健全激勵約束機制。設立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構建起覆蓋全面、形式多樣的經濟激勵政策體系。探索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機制,率先建立覆蓋石油化工、水泥等八大行業的地方碳市場,創新配額有償競價和綠電消納機制。施行環境保護稅、水資源稅改革,激發企業綠色發展內生動力。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實施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與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聯動,優化環境影響評價分級分類管理,深化“下放一批、豁免一批、告知承諾一批、區域統一評價、取消一項”改革。北京市榮獲中國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營商競爭力指數第一名。
堅持制度引領,健全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把握超大城市生態環境治理規律,有力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健全法規標準體系。完善嚴格的地方生態環境法規標準體系,制定實施水、大氣等6部生態環境保護類法規,累計出臺130項地方標準,標準體系全國最全、標準限值整體最嚴。健全源頭預防、過程式控制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制度體系,嚴格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強化總量控制,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強化行刑銜接、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1+8”制度體系,推動“環境有價、損害擔責”。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實施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加強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建立國際領先的“天空地”一體化空氣品質監測網路,創新“監管部門統籌調度、監測部門智慧感知、監察執法部門精準執法”的“三監”聯動機制。
堅持共治共用,廣泛凝聚建設美麗北京合力。通過深化區域協作、廣泛宣傳引導,持續推動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深化區域協作。京津冀三地聚焦生態修復環境改善、減污降碳綠色轉型、綜合治理科技創新,攜手推進京津冀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同步出臺實施《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聯合發佈《建築類塗料與膠粘劑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含量限值標準》;連續8年開展區域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攻堅,統一重污染預警分級標準;建成密雲水庫“三區兩市”保水共同體,共同推進大清河流域水環境治理,支援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建設。動員全民參與。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宣傳體系,搭建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通互融全媒體傳播平臺,打造環境文化周等品牌活動,豐富碳普惠應用場景。創新建立接訴即辦“三級管家”制度、生態環境有獎舉報制度,拓展公眾參與渠道。
推動美麗北京建設邁上新臺階
北京作為首都,各項工作具有代表性、指向性,總結應用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成功經驗做法,有益於推進美麗北京建設邁上新臺階。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美麗北京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的根本保證。北京市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踐充分證明,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之所以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在於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新征程上,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最大制度優勢,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推動美麗北京建設不斷開創新局面、取得新成效。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是統籌高品質發展與高水準保護的必然要求。北京市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將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實踐充分證明,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保護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品質發展只有依靠高水準保護才能實現。新征程上,必須自覺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領、優化和倒逼作用,在綠色轉型中推動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美麗北京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的力量源泉。北京市牢記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始終把改善生態環境品質和提升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作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統籌兼顧、系統治理,攻堅克難、久久為功,讓老百姓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藍天白雲、碧水青山。實踐充分證明,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民生,改善生態環境就是改善民生。新征程上,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品質。
堅持構建完善具有首都特色的治理體系,是美麗北京建設的制度支撐。北京市把制度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以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為核心,以問題為導向,以改革為動力,以法治為保障,形成了導向清晰、決策科學、執行有力、激勵有效、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實踐充分證明,要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於深化體制改革、完善制度體系。新征程上,必須持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着力破解生態環境突出矛盾和問題,持續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建設美麗北京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堅持共建共治共用,是推動美麗北京建設的內生動力。北京市深入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率先突破口的最前沿,建立健全協同機制,實現區域生態環境品質大幅改善;同時,廣泛激發公眾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形成了人人關心、支援、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實踐充分證明,打造京津冀生態環境治理共同體,廣泛動員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繪就了生態環境保護最大同心圓,為首都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提供了持久動力。新征程上,必須緊緊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推進的戰略機遇,更廣泛凝聚全社會生態文明共識,構建最廣泛的生態環境保護共同體,加快形成綠色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