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給神經元裝上“運動相機”的微型化多光子顯微鏡、推動器官從“冷移植”轉為“熱移植”的鮮活器官離體倣生養護系統、有感知能力的柔性電子皮膚……在北京海淀區北部,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內,源源不斷的顛覆性技術“種子”孕育而出,一批世界首創成果與硬核科技“明星”企業加速涌現。
深挖顛覆性技術源頭活水
指甲蓋大小、僅2.2克的顯微鏡鏡頭,戴在小鼠的頭皮上,螢幕上代表小鼠大腦樹突棘的光斑立刻清晰可見。這個頗為迷你的設備不是一台普通的顯微鏡。
“這是微型化多光子顯微鏡,它突破了顯微鏡成像的深度極限,在全球首次實現對自由運動小鼠的大腦全皮層和海馬神經元功能成像。”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助理主任劉楊介紹。大腦神經元功能成像是腦科學研究、神經疾病診療的關鍵手段。然而,過去主流的臺式雙光子顯微鏡個頭大,並且採用固定式設計,無法對自由運動的動物進行腦功能成像。
針對這些痛點,創新中心聯合北京大學、北京超維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廣州超維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轉化“自由運動動物深腦成像微型化多光子顯微鏡”技術,將原本一個大型櫃體形態的雙光子顯微鏡“極限壓縮”成微型鏡頭,實現對自由運動小鼠的數字掃描,實時記錄其大腦數十個神經元、上千個神經突觸的動態信號。
這項在全球範圍內具有顛覆性意義的成果,為“解析腦、開發腦、保護腦”提供了全新工具。據了解,微型化多光子顯微鏡目前已實現批量出貨,服務於全球60余家頂尖科研院所,新産出一流研究成果20余項。
挖掘、培育像微型化多光子顯微鏡這樣的顛覆性技術,源頭活水何處來?劉楊介紹,創新中心組建了全球創新網路,主動從國內外頂尖大學院所、國家基礎研究計劃發掘最新原創性前沿技術,並舉辦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選拔“有絕活”的中小企業。基於此,創新中心目前每年匯聚項目數千個,實施有重大顛覆性潛力項目約100個,累計産生全球首創或領先成果約50個,源頭技術供給能力持續增強。
馬拉松式支援為創新蓄力
在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位於中關村科學城東升科技園的大樓裏,一批初創團隊在創新中心為他們準備的辦公區內進行研發衝刺。與此同時,在海淀、朝陽、通州等地,一家家從早期初創團隊成長壯大的企業已經“飛”出創新中心,落地在北京各區乃至全國各地。
選定創新“種子”後,創新中心就成了培育種子成材的“園丁”。“中小型創業團隊可能有很好的成果,但在早期招人並不容易。通過國家級平臺,能夠為初創團隊吸引到足夠優秀的人才,起到放大器和加速器的作用。”劉楊説,創新中心形成了“項目團隊主導+中心人員支撐”的聯合攻關模式,創新中心的專業工程技術團隊根據任務需要與立項團隊組隊協同攻關。以微型化多光子顯微鏡項目為例,除公司自身的全職人員外,創新中心先後投入了十多位研發人員參與聯合研發。如今,該公司營收規模已達上億元。
極早期“播種”項目、早期“育種”項目、中期“育苗”項目、近期“育材”項目梯度化資助支援;技術經理團隊負責項目發現、論證、方案設計推薦和立項後的組織實施、對接資源、轉化應用等全周期服務;來自學術、産業、投資、用戶等不同領域的專家為項目研判與實施提供“外腦”支援……在創新中心,一套像馬拉松能量補給站一樣的體系,正讓優秀成果得到源源不斷的支援並持續向前演化。
區域協同創新模式初步形成
原本應用於航太領域的技術,將其遷移至能源領域後,竟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創新火花。
在創新中心支援下,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北京泓慧國際能源技術發展有限公司聯合研發及轉化的超快長時磁懸浮飛輪電網調頻系統項目,通過首創大功率大容量超快長時飛輪調頻系統,保障了新能源高佔比電網的頻率穩定。在2023年底,該項目來自歐洲的訂單額超2億元。目前,該項目研發在北京、生産在唐山,實現了京冀聯動。
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於2020年6月由科技部批復成立,是我國第一個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肩負着組織國家顛覆性創新、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任,致力於打造國家創新體系的戰略節點、高品質發展重大動力源。
為規模化培育新質生産力發展,創新中心在北上廣等創新高地採取“科學驅動”模式孵化高精尖企業,與地方政府共建專業型創新中心和區域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按照“一中心一主導專業”模式,引進全國顛覆性技術進行轉化。
同時,創新中心在京津冀及全國産業高地採取“需求牽引”模式孵化産業鏈上下游企業,與龍頭企業共建産業型創新中心,發揮龍頭企業場景優勢,引進全國顛覆性技術和優質成果進行轉化。
目前,創新中心已培育硬核科技企業180多家,其中北京超過100家、天津約20家、河北約20家,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明星企業已嶄露頭角。(孫奇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