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北京鳥類家族又添新成員。5月中旬,遷徙猛禽監測項目記錄到國內罕見的棕腹隼雕;再往前些,鳥類愛好者在亦莊發現棕腹大仙鹟和中華仙鹟。不到一個月,就有3種新鳥在北京留下蹤跡。
據2025年4月份北京發佈的《北京市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5),全市陸生野生動物已有620種,單是鳥類就有527種,較2024年新增8種,佔全國鳥類種類的三分之一還多。
“兩山兩河”圈出的“北京灣”格局,配上高低錯落的地形和合宜的氣候,北京成為動植物眼裏的宜居地。物種多不説,如今,還不時有新面孔來報到、並留下。《北京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年—2035年)》已明確提出,將首都打造為全球頂級生物多樣性之都,這便是底氣。
但底氣更在監測和保護的細節中。這些年,北京一直在做生物多樣性調查。以鳥類監測為例,除了監測員們的堅持記錄,AI鳥臉識別等新技術的加入,讓這項工作更精細。而且,2025年特別火的“打鳥人”,為監測也出了不少力。比如,北京密雲北莊“打鳥人”老張蹲守整月,拍得罕見褐頭鶇。北京有45處觀鳥勝地、6處基地,專業監測和市民觀鳥的背後,是生態的持續改善。
從兩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到打造花園城市,從引水到治水,北京已建立5類79處自然保護地,形成了類型比較齊全、分佈相對廣泛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濕地面積達6.08萬公頃,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
環境好,新物種來了,如何留下它們呢?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改造時,北京特意為猛禽保留了高空盤旋區,河道治理也優先考慮涉禽的淺灘需求。就在2024年,永定河曾停工,圍起300多米的防護欄,為飛回北京的崖沙燕保留一個“家”。
在東北五環外的溫榆河公園,北三環內的柳蔭公園,有一片片自然帶,它們是專門為野生動物和植物提供的不受人類活動干擾的自由棲息環境。目前,北京共開闢了558處自然帶。公園打造的豐富地形、植被引來了更多的珍稀鳥類安家。自然帶內鄉土植物群落覆蓋度提升30%,濕地生態鏈修復率達85%。頤和園後溪河、翠湖濕地、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等示範區域,已成為蒼鷺駐足、野兔棲居的城市秘境。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密切相關,相互依存。北京要建好“生物多樣性之都”,大夥兒都得搭把手。不隨便掏鳥窩、不瞎折花草,見着受傷的小動物&&找救助站,這些不起眼的小事攢多了,城市就會越來越有生氣,生態家底也能越來越厚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