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超舊照及家書。 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供圖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最近兩個月,近40封抗戰家書入藏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該館副館長張丁説,這些珍貴家書的寫信人有八路軍,也有新四軍,他們在抗戰大舞臺上投射出一個個普通人的身影,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文字,讓抗戰歷史有了更多的細節和血肉。
該館將儘快整理、研究這批家書的相關內容,並公開展出,讓更多人感悟偉大的抗戰精神。
高農斧
“為革命犧牲一切”
每次細讀抗日英烈高農斧的3封家書電子掃描件,張丁總是按捺不住內心的感動。
3封家書均寫於1938年9月1日。其中,在寄給二哥和四弟的信中,高農斧寫,“我希望你們主要對老母親多擔一點心扶養,我是一點也不濟的。我想你們也是知道的——為革命犧牲一切。”
在給同樣在外參加抗戰的五弟信中,他更多地表達了不怕困難的決心,“工作上感覺許多困難,可是我有決心學習去做……要完成我們偉大的事業——爭取中華民族解放推進社會主義革命的前途,我們現在還不夠的很,所以要學習,學習,再學習。”
高農斧家境富裕,在讀書期間接觸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受到新文化和新思想啟蒙,逐漸走上了革命道路。2015年,他入選第二批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裴超
“我雖在外,心尤(猶)在家”
北京酷暑,66歲的甘肅會寧退休教師裴久誠到中國人民大學,向家書博物館捐贈了叔父裴超寫於抗戰時期的3封家書。3封信分別寫於1939年、1940年和1941年,歷經80多年,信紙、信封已發黃變脆,但保存基本完整。
裴久誠介紹,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本在家鄉放羊的叔父裴超,離家去甘溝驛馬家店參加了紅軍,從此與家人失去聯繫。直到1939年8月,家裏收到裴超寄來的第一封信。然而3封信後,家裏再也沒有收到過裴超的任何消息。
根據裴超寫信的地點以及綜合他寫給其他家人的信件分析,他寫第3封家書時應該是八路軍或新四軍的一位連長。在信中,裴超沒有談部隊的情況,所談多是家事——“我雖在外,心尤(猶)在家”,反覆表達對家人的掛念。
在張丁看來,這批家書反映了抗戰先輩舍小家為大家的崇高情懷。
王玉旺
“人民的勝利有十二分把握”
王靈娟珍藏着3封珍貴的書信。寫信人王玉旺是她的二爺爺,生前為太岳軍區四縱隊22旅7團5連指導員,犧牲時年僅26歲。近日,她將3封書信的掃描件發給了家書博物館。
3封信曾被王靈娟的老奶奶(曾祖母)包在一塊乾淨的布塊裏,藏在箱子底。她臨終前,將信件交給了王靈娟的父親。後來,布包又鄭重地交到了王靈娟手裏。“父親説,老奶奶囑咐他,‘有這3封信在,你二爸他人就活着。’”
3封信都沒有落款,其中有一封是王玉旺犧牲後被轉交給家人的。信中洋溢着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我相信我們一定能打跑打倒那些狗強盜和反動派,我們的革命最後一定能取得偉大的勝利”“大家都要樹立革命必勝的信心,我也相信大家的革命意志不會更差……就讓咱都一起等待和迎接革命的勝利吧”“人民的勝利有十二分把握,前途是無限光明的,勇敢地鬥爭吧,不久全國徹底解放,我返家一同慶祝群眾鬥爭的偉大勝利”。
王靈娟説,把家書捐出來,希望將自己感受到的精神力量傳遞給更多人。(牛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