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技術人員在隧道、施工工地等開展應急調查。
8月3日17時,市規劃自然資源委聯合市氣象局繼續發佈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黃色預警,提示房山中部、門頭溝東部、海淀西北部、昌平西北部和東北部、懷柔西南部和中部、密雲西北部和東部、平谷北部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風險較高。
為應對強降雨,市地勘院出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調查隊及後備隊共360組836人次,開展雨後地質災害排查工作,截至8月3日下午共計排查威脅居民點、道路、養老院、學校、衛生機構、避險場地的隱患點4109處。
7月28日,接到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密雲分局的緊急指令後,市礦研所應急調查黨員先鋒隊密雲分隊長張琪迅速與技術專家馬海全組成突擊小組,背着數十斤設備鑽進雨幕。他們在積水中小心穿行,避開險情路段,途中還多次協助轉移受困村民。跋涉22公里抵達目的地後,兩人立即對馮家峪鎮衛生院、中心小學、原小學舊址及社會福利中心等處擬設安置點展開專業排查,通過地質雷達掃描、坡體穩定性分析等技術手段,3處安全安置點的評估報告火速出爐。
此前,市災防所應急調查黨員先鋒隊也趕赴門頭溝開展應急調查,協助分局和屬地政府精準研判風險態勢,提供技術支撐。他們利用邊坡雷達等設備對崩塌危岩體連續開展48小時應急監測,獲取了岩土體位移、變形速率等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市工程所承擔的“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提升工程項目”931台野外監測站,是主汛期的“千里眼”。7月28日和29日,市工程所地質裝備研發室黨員聞汛而動,第一時間奔赴平谷、門頭溝開展設備運維巡檢。他們優化巡檢方案,清除泥位計攝像頭雜草,確保監測清晰;實現“5G+北斗”雙鏈路通信,保障監測設備安全可靠運作,讓科技成為地災防治的堅固屏障。
據了解,市地勘院已組建118人的地災應急隊,下設10個分隊,協助市區兩級規劃自然資源部門開展應急排查巡查。同時,為應對本次降雨,市工程所、市地環所等5家單位組成142人的後備應急隊,前往各山區馳援巡查排查。(陳雪檸 吳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