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講,北京城是大運河上“漂”來的。如今,千年運河的北首——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地通州,依託這條“黃金水道”,不僅迎來萬千游客,更為高科技企業“秀”絕活搭建了創新舞臺。副中心正以“全域場景”為針,以科産融合為線,精心編織一張生機勃勃的創新之網。
2025年是副中心全域場景創新“啟新程、見新效”的開局之年。開局即衝刺,活力已顯現:人工智慧、機器人等16項技術場景項目蓄勢待發;30家企業通過場景對接找到“用武之地”;一批高精尖企業被創新場景吸引,紛紛落戶副中心。
市民游客想要體驗前沿科技,如今不必專程探訪企業廠房,在大運河畔漫步時,就能在賞景納涼間與這些創新應用不期而遇。
坐落在運河西岸的智慧零碳能源小屋。受訪者供圖
智慧機器人“小雨”在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巡視(資料圖)。(張群琛 攝)
智慧“萌探長”景區上崗
在北京中軸線以東首家國家5A級景區——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12.1公里的超長游覽線路讓導覽和巡邏工作面臨巨大挑戰。2025年春天,景區工作人員迎來了一位特殊的“新同事”——智慧機器人“小雨”。可愛的造型讓游客親切地稱它為“萌探長”。
這位“四輪探長”本領不凡:配備高清攝像頭,能清晰捕捉二三十米外的物體;搭載熱成像溫感技術,可精準識別火源隱患;就連樹木的健康狀況也逃不過它的“火眼金睛”。游客遇到緊急情況時,只需長按“SOS”按鈕5秒,就能直接聯繫工作人員。“小雨”的加入,讓景區員工得以從繁重的巡護工作中解放出來,更加專注於挖掘運河深厚的歷史文化和生態資源,為游客講述更生動的運河故事。
前不久,“小雨”順利完成三個月的“實崗體驗”,帶着寶貴經驗返回廠家升級。待它再次亮相大運河畔時,將具備智慧講解功能,走到景點就能自動為游客播放解説,真正成為運河文化的“數字代言人”。
“零碳小屋”平急兩用
這兩年,大運河通州段不僅多了城市綠心等大公園,沿岸的“松弛感”也愈發迷人。東關大橋至上營大橋間的運河西岸濱水空間,岸邊飲品店、火鍋店飄香,嶄新籃球場上躍動着活力。濱水空間核心位置,卻靜靜立着一座約40平方米的“小店”——它不賣貨、不喧嘩,是新源勁吾公司打造的智慧零碳能源小屋。
小屋外立面鋪設30塊全彩光電功能材料,總裝機容量10千瓦。別看它面積不大,本事可不小:每天平均發電20度,配上儲能系統,無外電也能撐過7個連續陰雨天。公司負責人揭秘,這座小屋是平急兩用的高手——平時可作售賣亭、餐館創收;應急時,瞬間變身救災指揮中心或臨時醫療站。“我們要讓運河西岸更有‘科技范兒’!”新源勁吾公司負責人信心滿滿。
更令人振奮的是,新源勁吾自主研發的全彩光電功能材料生産線已竣工投産。這種貌似普通玻璃的新材料,集展示、裝飾與自發電於一體,為建築、市政、應急等多領域帶來無限可能。
科技賦能“深游”運河
當運河西岸籃球場上響起喝彩聲,河面上,古香古色的多語特色遊船正破浪前行。艙內,講解員的中文介紹話音剛落,新譯科技的“神器”已將其同步轉化為多國語言,通過平板電腦和耳機傳遞給各國游客。
相比於普通遊船,近日剛剛亮相的多語特色遊船船艙內多了很多平板電腦和耳機。游客登船後,新譯科技公司的産品不僅能將講解詞翻譯成140多種語言,還能幫助不同國家游客之間相互交流。
“假如遊船上匯集了幾個大洲的客人,通過我們的産品,他們也能實現無障礙溝通。”新譯科技公司聯合創始人李衝表示,在各有關部門的支援下,公司已在交通、旅游、教育、外貿、影視、醫療、媒體等多元場景中實現相關産品的成功落地與深度應用,構建起智慧化語言服務的立體生態體系。
大運河文旅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新譯科技公司的翻譯設備讓國際游客實現了“深游”大運河,這股由“科技+文旅”催生的新動能,將持續擦亮副中心的國際化服務名片,為區域高品質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手記
沃土生新苗 包容育未來
副中心這片熱土,正敞開懷抱,把城市空間、公共服務、文旅資源都變成科技創新的“試驗田”和“展示窗”。在這裡,科技不再是實驗室裏的圖紙、模型機,而是“漂”進了煙火氣裏,融入了城市肌理。
當然,任何創新都非一蹴而就。在這裡,科技企業所展示的産品可能偶有“卡殼”,臨場表現或許也不夠完美,但就像任何“新員工”上崗需要磨合期一樣,這些科技新應用也需要在實際場景中不斷“學習”、優化升級。
因此,這些高科技産品在“試驗田”裏的每一次敢闖敢試,都離不開市民游客的耐心與滋養。親愛的市民和游客朋友們,當您下次在運河邊遇見機器人“小雨”,不妨多一分耐心;當您看到新奇的設備“小試牛刀”,歡迎您來“挑刺”,更歡迎您提出寶貴的建議。您的理解與包容,就是它們成長最好的土壤;您的建議與反饋,就是它們迭代最快的催化劑。(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