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以下簡稱《法律援助法》)實施以來,北京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9.9萬件,年均辦理案件超3萬件,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約15.6億元……
7月31日,北京市司法局召開《法律援助法》實施三周年暨北京法律援助工作成果新聞發佈會,介紹北京法律援助工作有關情況。
市司法局黨委委員、副局長、一級巡視員張國強介紹了《法律援助法》實施三周年來北京法律援助工作有關情況。
自《法律援助法》實施以來,北京全面推進各項規定落地見效,切實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務,全市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9.9萬件,年均辦理案件超過3萬件,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約15.6億元。
堅持黨建引領 強化服務為民基礎
構建“黨建+法律援助”服務模式,通過黨建培訓,強化法律援助隊伍的政治意識;堅持政府採購中考察法律服務機構黨建情況;在法律諮詢及援助服務崗位設置“黨員先鋒崗”,在處理重大疑難複雜案件時,黨員律師衝在前面;充分發揮法律援助工作中黨員律師的作用。
完善基礎構建 實現服務全覆蓋
法律援助機構設置全覆蓋。全市已建立市—區—街鄉鎮—社區(村)四級法律援助實體平臺網路,設立市級法律援助中心1家、區級法律援助中心16家、343個街鄉鎮法律援助工作站、近8000個社區(村)法律援助聯繫點。在全市各級公檢法機關建立69家法援工作站,依託高校、律師事務所成立8家法律援助民辦非企業機構,為政府法律援助提供有力補充。
法律援助經費保障全到位。依據《法律援助法》規定,全市法律援助經費全部列入財政預算保障,並逐年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近三年來,累計投入法律援助業務經費超過2.84億元。與市財政部門、稅務部門溝通協作,實現“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雙免。通過市法律援助基金會,廣泛募集社會各界資金、物資捐助共2180余萬元,啟動近二十個法律援助公益項目,惠及群眾3萬餘人。
法律援助人員力量不斷充實。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師執業3年以上的達5900人,諮詢值班律師團隊執業3年以上的律師達3700人。市律師協會設置法律援助專業委員會,將法律援助“內部管理”升級為“行業共治”。公證、司法鑒定力量不斷參與到法律援助工作中,近三年來,為70歲以上的老年人辦理免費公證6787件,辦理法律援助案件中的司法鑒定80件,減免鑒定費用25萬餘元。
應援優援 全面提升法援服務質效
案件品質有了新提升。為強化法律援助監管力度,市司法局出臺了《北京市關於加強法律援助案件品質管理的意見》。2022年以來,市、區兩級開展法律援助案件品質評估案件數超3.3萬件。
實體、熱線、網路三台聯動響應。2022年以來,北京市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以下簡稱12348熱線)提供諮詢服務509.41萬件,群眾滿意率達99.56%,京外來電年均佔比達36.78%,服務質效得到全國範圍認可。網路平臺以“智慧化”保障“全時空”。法律援助事項實現“一端發起·三台通行”,網路平臺響應率、滿意率均為100%,京外服務佔總量16%。
聚焦特需群體,權益維護更精準。每年定期開展“法援惠民生”專項維權活動,為特需群體開通“綠色通道”,落實經濟困難告知承諾制,開展“法援護苗”專項行動等。2022年以來,為7萬餘名農民工、4397名未成年人、5.4萬餘名婦女、1.4萬餘名老年人、3019名殘疾人、409名軍人軍屬提供了法律援助服務。
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宋嵐就市法律援助中心推出的系列便民惠民工作舉措進行介紹。
以“應援盡援”為導向
擴大服務群體。將農民工、婦女、未成年人、殘疾人、老年人等法律明確規定的群體作為重點服務對象,將新業態從業者等納入保障範圍。三年來,累計為上述群體提供法律援助3896件,佔法律援助案件總量的41.7%。
聚焦民生領域。圍繞勞動報酬、婚姻家庭、社會保險等群眾關切的訴求,設立“農民工維權綠色通道”“反家暴快速通道”“律協婚家委公益服務窗口”等服務機制,對符合條件的案件實行“優先受理、快速辦理”,情況緊急的案件24小時內完成指派。三年來,累計辦理民生重點案件3256件,為2138名農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幫助挽回經濟損失2.13億元。
強化刑事辯護保障。落實《法律援助法》要求,三年來,累計辦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3152件,市級法律援助機構通知辯護率達100%,實現審查起訴、審判階段刑事辯護全覆蓋。
以“便捷高效”為目標
流程“做減法”。推行“一表申請、一次告知、一站服務”工作機制,通過“三減”(即“減材料”,對符合條件的申請人推行法律援助經濟困難告知承諾制,以“諾”代“證”,減少群眾跑路時間。“減時限”,法律援助申請審核時限從法定7日壓縮至3日,提速57%。“減流程”,申請材料齊全的簡單案件當日受理、當日審批、當日指派)實現服務升級,三年來,法律援助案件申請審核辦理周期大幅縮短。
渠道“做加法”。構建“12348熱線+網路平臺+實體窗口”三位一體服務體系,線上實現法律諮詢、案件預審、線上調度全流程電子化,線下在法院、檢察院、看守所、部隊等場所設立24個法律援助工作站(點)。三年來,累計服務群眾533.1萬人次,法律援助工作站服務群眾近5000人次。
服務“做乘法”。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殘疾人、重病患者等群體,提供“電話預約、到府服務”,三年來累計到府服務152次。自2025年7月1日以來,實行午間法律服務“不打烊”便民舉措,有效解決了群眾“上班時間沒空辦、休息時間沒處辦”的時間差難題。
以“提質增效”為核心
強化團隊建設。落實《法律援助法》要求,通過政府採購方式連續擇優採購律所430余家,律師6500餘人次,建立起“強精廣優”的市級法律服務團隊,三年來組織培訓60余場,覆蓋律師1.5萬餘人次,從源頭上保障法律援助服務品質。
強化過程監管。制定《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值班諮詢服務和案件辦理服務供應商庫管理辦法》等考核辦法,引入“機構監督+同行評估+群眾評價”多維度考核機制,對不合格案件實行“一票否決”。
強化第三方監督。組建市級法律援助專家庫,對法律援助案件進行嚴格評估,對疑難複雜案件進行充分研判,進一步提升案件品質。
以“協作聯動”為補充
跨部門聯動。與市總工會、婦聯、殘聯、法院、檢察院等多個單位和部門建立資訊共用機制,三年來通過資訊聯動機制受理案件200余件。
社會力量參與。引導高校法學院、公益組織等參與法律援助,在北京工商大學法學院設立“法學實踐教學基地”,與北京市法律援助基金會共同組建“法律服務志願者”隊伍,三年來吸納志願者137人,開展普法宣傳、公益法律諮詢、代寫法律文書、法律援助案件代理等服務超萬次。
下一步,北京將從《法律援助法》實施以來全市法律援助機構辦理的案件中,選取併發布5件典型案例。這批案例涵蓋未成年人人身損害賠償、農民工追索勞動報酬、重病老人合同糾紛等類型,集中展現了法律援助機構和法律援助律師在維護特殊困難群體合法權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西城區司法局副局長胡振環介紹了西城區法律援助工作情況。
三年來,西城區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4621件、服務受援人4621人次,案件覆蓋勞動爭議、刑事辯護、行政訴訟等全領域。
統籌區域司法行政系統
構建覆蓋區、街、社區三級,聯動多部門的全域服務體系。打造實體、熱線、網路三大平臺融合的“一站式”服務樞紐;在15個街道建成公共法律服務站、261個社區設立公共法律服務室,將法律諮詢、調解、法援受理等工作嵌入基層治理;在法院、檢察院、勞動仲裁委等6類單位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
整合法律服務資源
打造優質法律服務團隊。在全市範圍內篩選出政治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律師納入人才庫,根據案件類型與複雜程度,為受援人精準匹配律師;借助市、區兩級律師協會資源,邀請行業專家律師開設專業講堂、行業紀律培訓。引入社會力量為法律援助賦能。聯合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組建200人志願者團隊,參與法援普法宣傳等工作,為法援隊伍注入新鮮血液。創新“高效便捷”的工作機制。建立法援資訊共用文檔,實現“打開一個表便能掌握全流程”。建立法律援助律師臺賬,助力提升案件代理的精準度與受援人的綜合滿意度。
打造法律援助新品牌
重點打造“法援惠民生”系列特色品牌行動,如“農民工維權專項行動”“婦女兒童權益保護計劃”“夕陽紅法律援助項目”“軍護民安法助軍行法律諮詢計劃”等;同時加大《法律援助法》普法宣傳力度,引導群眾通過法律途徑化解矛盾糾紛。
房山區司法局局長王媛介紹了房山區法律援助工作情況。
2022年以來,房山區受理法律援助案件6013件,解答群眾法律諮詢12萬餘人次。
織密“全域服務網”
“3+N”立體網路貫通城鄉脈絡,打造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立體化法律援助服務網路。縱向,建成“1個區級中心+27個街鎮工作站+662個村居工作室”的三級實體平臺。橫向,在區人民法院、區人民檢察院、區婦聯等多個部門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點。五項機制破解急難愁盼,創新“公開、預約、優先、到府、延時”服務模式:為農民工維權開通“當日受理、當天審核、當日指派”綠色通道,周期縮短60%;給軍人軍屬、孕嬰群體設立“愛心窗口”優先服務;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重度殘疾人年均到府服務20餘人次;12348熱線周六日“不打烊”,2025年上半年解答諮詢1.7萬人次,滿意度達99.95%。
嚴控“案件生命線”
案前嚴把入口關。根據不同案件類型、案件不同階段制定相應的業務指引,確保案件辦理從源頭合規達標。建立案件責任制,實行“誰受理、誰負責、誰跟蹤”的管理模式。案中嚴把監控關。綜合運用跟案、旁聽庭審等方式,加強對案件的過程性監管。嚴格落實報告制度,對於重大疑難、複雜案件,要求承辦律所集體研討,形成辦案方案,法援中心同步啟動專家會商機制,提供專業法律意見。案後嚴把評估關。組建由律所骨幹、公職律師、行業專家構成的案件品質評查隊伍,推行“律所自查、中心審查、專家抽查”三級評查機制,評估結果作為案件指派、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同時,建立多渠道反饋機制,採用徵詢司法機關意見、受援人回訪等手段,全方位了解案件辦理情況,形成“評查、整改、提升”的良性迴圈。
打造“房山法援品牌”
塑造“一種精神”,逐步形成“為民服務、擔當實幹、無私奉獻”的房山法援精神。打造“一個形象”,設計房山法律援助卡通形象—房小援,呼應房山獨特的歷史文化符號,傳遞法律援助的親和力。凝聚“三支隊伍”(即由7名工作人員組成的法律援助機構人員隊伍、305名全市執業律師組成的法律援助律師隊伍、N名良鄉大學城法學大學生組成的大學生志願者隊伍),壯大服務力量。講好“三個故事”,使普法故事入人心、特色故事樹典型、法援故事築根基。
市法律援助基金會秘書長高令春介紹基金會有關工作情況。
北京市法律援助基金會作為市司法局唯一具有慈善性質的直屬單位,在市司法局黨委的關心和指導下,通過統籌社會力量支援首都法律援助工作:
為遠郊群眾提供高品質公益法律援助
“惠農公益”法律服務項目已實施19年,原服務的遠郊區有門頭溝區、延慶區、懷柔區。《法律援助法》施行後,基金會針對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務“不均衡、不充分”問題,於今年4月,將“惠農公益”法律服務項目正式拓展升級為“北京市生態涵養區”公益法律服務項目。目前,項目有援助站點23個,實現對北京市生態涵養區的全覆蓋。近3年來,項目為群眾解答法律諮詢1.3萬次,代書5583份,代理訴訟2348件,開展法律宣傳活動183場,惠及群眾2萬餘人次。
持續資助高校成立“法律志願服務隊”
2017年,首都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在基金會的資助下,成立“法律志願服務隊”,大學生志願者根據自身專業知識和技能,為群眾提供法律援助。自2022年以來,“法律志願服務隊”累計參與法律援助工作2000餘人次,受益群眾達1.2萬餘人次。
創新設立“城市蜂鳥”法律援助項目
“城市蜂鳥”法律援助項目旨在關愛北京市的快遞員、外賣員等新業態從業者,當他們在工作期間遭遇交通事故,不負事故主要責任、無法認定法律援助條件但需要法律維權時,該項目將指派公益律師為他們提供法律援助。項目還開通了諮詢熱線010-63813362,併為快遞員、外賣員提供普法及交通安全講座。
開展“擁軍優屬法律援助服務”
近三年來,為各部隊捐贈智慧普法機器21台,價值100余萬元的法律圖書,組織進部隊普法宣講50余場,為1000余名官兵提供公益法律諮詢,辦理軍人軍屬法律援助案件30余件。
有關負責同志就相關問題答記者提問。
“城市蜂鳥”法律援助項目除了有針對快遞員、外賣員的公益法律諮詢和法律援助,還有其他幫助方式嗎?
項目還將通過公益法律知識講座為新業態從業者傳授法律知識。講座將從“預防”的角度,貼合新業態從業者的實際需求,如交通事故、勞動合同、勞動權益保護、個稅申報等,引導新業態從業者知法、學法、用法,提升法律意識。
根據《北京市司法局關於深入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均衡發展的若干措施》,法律援助方面要求“加強法律援助隊伍建設、持續提升法律援助案件品質”,房山區是如何具體落實這些措施的?
隊伍建設方面,房山區重點打造了具有地區特色的“三支隊伍”,形成了“專業隊伍引領、志願力量補充”的良性格局;在案件品質提升方面,構建了“全周期、立體化”的品質管控體系,案前築牢入口關、案中擰緊監控關、案後壓實評估關。通過這些舉措,在2024年全市案件品質評估中,房山以92.59%的優良率位居第二。
法治日報、中國新聞社、北京日報、北京廣播電視台、北京政法網等中央和市屬媒體參加新聞發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