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6000余名部隊官兵和消防指戰員投入防汛搶險 用血肉之軀築起抗洪堤壩 有一種安全感,叫“人民子弟兵”
7月27日以來,北京遭遇歷史罕見強降雨天氣,密雲、懷柔、延慶、平谷等北部山區洪水肆虐,道路沖毀、村莊失聯、群眾被困。本市及時啟動央地、軍地協同聯動機制,協調中部戰區、北京衛戍區、武警部隊等調集兵力和大型機械設備參與搶險救災,有6000余名部隊官兵和消防指戰員投入防汛搶險工作。
8月1日是“八一”建軍節,人民子弟兵仍然奮戰在抗洪搶險一線,他們以實際行動再次書寫着人民軍隊深愛人民的動人故事。
北京衛戍區官兵轉移一位行動不便的被困群眾。
武警北京總隊官兵轉移被困兒童。
北京衛戍區官兵架橋去營救被困群眾。
哪有危險哪就有人民子弟兵
“進村道路全部損毀,只能爬山了!”7月27日14時,前往受災嚴重的密雲區馮家峪村的道路全部被洪水衝垮。
危險在哪,八一的旗幟就飄揚在哪。
危急時刻,武警北京總隊機動某支隊先遣隊員採取徒步方式向受災村莊挺進。
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急流。行進過程中,17名官兵每人平均負重20公斤,徒步行軍13公里,翻越2座陡峭山峰,趟過3條湍急河流,終於在兩個半小時內將80余箱生活物資送達困守群眾手中。他們是第一支成功進入馮家峪重災區的救援部隊,並利用野戰衛星設備成功向外傳遞災情資訊。
除了送物資,最要緊的還是把受困群眾轉移到安全地帶!在懸崖峭壁處,官兵們側身緊貼濕滑的山石,一手抓住牽引繩,一手牢牢攥住群眾的胳膊。
7月29日9時許,在懷柔區崎峰茶村,一名孕婦臨近預産期,救護車無法抵達,武警北京總隊機動某支隊立即抽組10人黨員突擊隊趕往現場救援。經歷了5個小時的救援,最終成功將孕婦和家屬轉移上岸,並送到醫院。
“抓緊繩索,我扶着你過去!”7月29日下午,北京市懷柔區琉璃廟鎮雙文鋪村外的懸崖邊,北京衛戍區某部官兵用溫暖有力的雙手搭起一條特殊的“生命通道”。山崖陡峭,裸露的岩壁上佈滿濕滑的青苔,不時有碎石掉落。在3個近似“老虎口”的險段,官兵將救援繩固定在樹榦上,扶着受困群眾逐一通過。
剛從琉璃廟鎮雙文鋪村、碾子灣村轉移出300余名被困群眾,這些官兵來不及休息,便馬不停蹄地向孫胡溝村挺進。手電光束在黑暗中照亮一條生命之路。“有人嗎?還有人嗎?我們來救你們了!”為確保“不落一人”,官兵們逐戶排查、反覆搜尋。斷瓦殘垣間,手電的光束劃破黑暗,危房險境處,橙色的救援服帶來希望。汗水、雨水、泥水浸透迷彩,官兵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搜救到底,一個都不能少”。官兵們奮戰到次日凌晨3時,完成救援任務,成功轉運群眾180人。
7月28日,北京衛戍區某團雨夜馳援搶險救災一線。一輛輛迷彩戰車穿越風雨逆行而上的身影被很多人拍攝下來,一句句“解放軍來了”“解放軍來了”成了此刻最能安定人心、最讓人踏實的力量。網友們紛紛轉發留言:有一種安全感,叫“人民子弟兵”。
“00後”孩子義無反顧衝在最前面
7月27日15時,密雲水庫閘門轟然開啟,水流如猛獸出籠,直撲下游。
28日晚,武警北京總隊出動近千名官兵,攜帶專業搶險設備,在密雲區寧村新橋兩側、潮河北側加固堤壩。
“黨和人民需要我們的時候到了!我們該怎麼辦?”“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戰士們的吶喊在夜空中回蕩。這樣的場景,讓人們不禁想起98抗洪中“人在堤在”的震天吶喊,想起汶川大地震時空降兵十五勇士的驚天一跳。
7月29日凌晨,北京衛戍區緊急出動裝載機等大型裝備50台,奔赴潮白河堤壩一線,開展加固作業。500余名官兵爭分奪秒、頑強奮戰,裝填沙袋5000余個、設置固定木樁80余根,加固堤壩200余米。
在潮白河順義東方太陽城段,北京衛戍區某部政治教導員吳學思面對媒體的鏡頭堅定地回答:“請黨和人民放心,有我們子弟兵在,陣地就在,堤壩就在!”20歲的駱首椿剛入伍一年多,就參加了這樣艱巨的任務,他覺得這次的任務特別有意義,“這就是我入伍的初心嘛。”
武警官兵和解放軍冒雨連續奮戰13個小時,築起一條長1.6公里,高1.5米的防洪堤壩。
中午時分,大家坐在地上吃飯,把鞋脫下來晾晾,裏面灌滿了雨水和沙子。一雙雙泡得發白的腳,讓無數網友心疼地落淚。戰士石昊在雨中啃着麵包,憨厚地笑着説:“確實比較辛苦,也一直沒有吃飯,一開始覺得累,幹着幹着就來勁了。”
群眾李佳雯拍攝下官兵們雨夜宣誓之後衝向大壩的視頻。她含着淚説:“他們的容貌看起來很年輕,卻義無反顧地衝在最前面。”
“我想跟他們一樣,保家衛國”
“解放軍來了!”“武警戰士來了!”在每個村莊,被困群眾看到那些綠色的身影時都熱淚盈眶。
子弟兵的每一滴汗水、每一份擔當,百姓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上。
7月29日,在密雲寧村新橋,附近的商戶賈先生看到官兵們奮戰一夜深受感動。他第二天凌晨3點半就起來,用50斤生薑煮成十多桶薑湯水送給官兵。“當時就想著出一點力,他們太不容易了,幹了一宿了。”
7月30日,北京衛戍區官兵在懷柔區碾子灣村轉移被困群眾時,有一位93歲、曾參加過解放戰爭的退伍老兵,不讓背,也不上擔架,堅持走路撤離,問及原因時,老人説:“我也是個兵,知道咱們解放軍執行抗洪搶險任務有多苦有多累。不能給你們添麻煩,你們要留着力氣疏散更多的群眾!”老兵對着官兵們一路敬禮、握手,説了不下幾十次的“謝謝”。
7月30日,鼓樓街道群眾劉鵬購買了十幾箱飲用水和飲料,想要向參與救災的部隊官兵和民兵表達誠摯的謝意,由於不清楚救災部隊的具體位置,就在晚上悄悄放到了密雲區人武部營區門口,請他們代為轉達。
在平谷區鎮羅營鎮關上村,當地村民、16歲小夥李梓輝主動加入到救援隊伍,從早上5點到下午3點多,一直忙着幫抬老人,為應急救援隊伍指路、疏導交通。“每當災難來臨時,第一時間總是咱們武警、解放軍、消防的同志們先來,確實挺讓我感動的。”李梓輝説,家人已全部轉移,自己還想堅守一會兒,等到最後與武警官兵一起撤離。“看到他們我非常感動,我想跟他們一樣,保家衛國!”李梓輝説。(代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