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戍區官兵 全力搶險高度戒備
北京衛戍區官兵在寧村新橋加固堤壩。
災情就是命令,7月28日晚,北京衛戍區某團500余名官兵冒雨馳援密雲區潮河寧村新橋。
該團救援分隊爭分奪秒,克服疾風驟雨、道路泥濘、能見度低等困難,全力向受災一線挺進。第一救援梯隊於28日23時55分抵達寧村新橋,隨即與地方部門對接,受領搶險任務。
情況緊急,固堤搶險刻不容緩。官兵下車立即投入戰鬥,技術骨幹迅速展開現地勘察,精準研判風險隱患,其餘人員分工協作,緊張有序地展開堤壩加固作業。
全力搶險的同時,該團高度戒備,預先部署轉移小組,隨時準備安全轉移人民群眾,同步組織精幹力量沿堤壩展開24小時不間斷拉網式巡查,嚴密監控水情變化和堤壩狀況。
當夜,500余名官兵爭分奪秒裝填沙袋5000余個、設置固定木樁80余根,加固堤壩200余米,有效維護了人民財産安全。
29日8時,任務官兵又馬不停蹄繼續前往受災較重的密雲區馮家峪地區,繼續遂行搶險任務。
從北京衛戍區了解到,本輪強降雨以來,北京衛戍區先後派出1200多名現役官兵和800余名民兵,分赴密雲、懷柔、順義等受災較重地區開展搶險救援,為首都人民構築起一道堅強的生命堤壩。(代麗麗 石雪峰 崔玉卓 單雷捷)
武警戰士 不等換班就返回搶險
武警官兵在寧村新橋加固堤壩。(和冠欣 攝)
7月29日11時30分許,在密雲寧村新橋南側,見到了讓人心疼的一幕——為加固潮河堤防,6位堅守一整夜加一上午的武警戰士,正坐在路邊休整,他們渾身濕透,鞋子裏能倒出水,雙腳泡得發白。
這6位戰士都是00後,年齡最大的喻笠也才24歲。年輕的面龐上,滿是疲憊,但小夥子們説:“請黨和人民放心,我們一定堅決完成任務!”他們身邊,一列列武警戰士手拿鐵鍬,向着潮河堤防快步走去。
喻笠所在的這支隊伍,7月28日挺進密雲水庫上游深山區,到受災嚴重的馮家峪鎮轉移群眾。“我們的戰士,背着92歲的老人,在崎嶇的山路上走了5公里,安全抵達臨時安置點。一個人累了,馬上換另一個人……”武警北京總隊機動某支隊班長劉雅東説,任務完成後,他們火速趕到寧村新橋,冒着滂沱大雨,與時間賽跑加固潮河堤防,“很多戰士都是00後。雖然年紀小,但他們很勇敢地衝在前面。”
寧村新橋位於密雲城區南部,眼下正值密雲水庫泄流期,橋下潮河水流湍急,響聲震耳,橋北側是一連片的居民區,一旦河水漫過大堤,後果不堪設想。
“28日夜裏雨非常大,雖然穿着雨衣雨靴,但水還是會不停地往衣服裏灌。”參與加固潮河堤防的武警馬陳晨説,從7月28日20時開始,武警北京總隊千余名戰士分為兩個大組,按照裝填沙袋、運輸、築堤的步驟,“流水線”作業,每2小時休息一次。
令人動容的是,還沒到換班時間,另一組戰士已經整齊返回搶險現場。這樣的場景,在那個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的夜晚發生過多次。“汛情就是動員令,險情就是衝鋒號!”戰士們説。
7月29日早8時,寧村新橋南端兩側,潮河北岸已經形成一道1100米長的“沙袋堤壩”,總計有沙袋10萬餘袋,每袋重量在10公斤左右。
12時30分許,午飯送到了。與這些熱乎飯一同抵達搶險一線的,還有周邊商戶熬製的姜糖水,整整10個大桶。分裝到杯子裏的姜糖水,由商戶、志願者遞到武警手裏。“昨晚上就聽説有武警來支援了,我今天把店裏所有紅糖、姜都用上了。”一位商戶説,水火無情,但人間有愛,希望人民子弟兵注意安全。
武警戰士們席地而坐,不到10分鐘就匆忙吃完午餐,隨後快速把飯盒收進垃圾袋。寧村新橋旁,尼龍袋、砂石又運來不少,戰士們立馬起身,拿上鐵鍬投入戰鬥。(陳強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