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國際基礎科學大會閉幕

日期:2025-07-28 10:18    來源: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

分享:
字號:        

  7月25日,為期13天的2025國際基礎科學大會在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落下帷幕。

  國際基礎科學大會已經連續舉辦三屆,聚焦數學、物理與資訊科學和工程三大基礎科學領域,內容涵蓋基礎科學理論前沿以及多學科交叉等諸多熱點研究方向。本屆大會匯聚了來自全球的近千名頂尖科學家、知名學者以及高校師生,期間共舉辦了500余場大會報告、專題學術會議及衛星會議,堪稱一場全球基礎科學的交流盛會。大會還吸引國內外近百所中學近千名中學生參與,線上線下累計參與人次超過600萬。

  6位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分別發表了1小時的主旨報告,同步基礎科學領域前沿資訊。其中,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發表了題為粒子物理的“11月革命”和正負電子物理的五十年的主旨演講,重溫他引領粒子物理革命的歷程;諾貝爾獎得主、弦論與量子色動力學奠基人戴維·格羅斯分享了《量子場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以深厚的歷史視角回顧了量子理論與量子場論的發展脈絡;諾貝爾獎得主、前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以《漫步於科學之中的人生》為題,講述了他獨特而多元的科研軌跡,從鐳射冷卻到應對氣候變化的科學人生。百餘位前沿科學獎得主解析最新研究成果,吸引了國內外學者、青年研究人員等廣泛參與並深入討論,搭建了國際基礎科學頂尖的學術交流平臺。

  大會主席、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院士表示:“基礎科學是文明進步的基石,更是應對未來挑戰的核心引擎。我們每年都把世界各地最頂尖的科學家請到這裡,不分國籍、種族,圍繞基礎科學自由地交流和討論。也因為他們的到來,使得大會不僅是科學的盛會,更是一場思想與智慧碰撞的盛宴。大會更讓我欣喜地看到很多年輕的學者源源不斷加入到這個行列,基礎科學的明天,必將由他們的腳步繼續前行。”

  多位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不僅展示了其深厚的學術造詣,並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他們在演講與交流中留下了諸多令人深思的金句佳言。在物理之夜上,丁肇中稱:變革就是真理,希望再活100年,親自解答深藏宇宙的奧秘。當被問及“什麼時候開始科研最合適”時,76歲的朱棣文幽默地回答:“這取決於你的年紀。我現在的年紀就很適合科研。”戴維·格羅斯(David Gross)教授則引用了愛因斯坦的名言:“沿着純粹思維的路徑,憑藉對現實結構統一性的信念,成功推導出巧妙的自然法則。”數學之夜上,喬治·盧斯蒂格(George Lusztig)教授則坦言,研究中更偏愛“美”而非“實用”。森重文(Shigefumi Mori)教授強調科學發展並非線性,數學研究亦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羅伯特·塔揚(Robert Tarjan)則提醒年輕人,不要過度依賴AI,擁有思考能力才不會被AI取代。

  人工智慧與基礎科學的關係成為本屆大會最受關注的話題。圍繞AI的根本範式、AI的未來發展與潛在風險、算力瓶頸、高能效計算與未來架構路徑等議題,多位專家提出了深刻見解。朱棣文指出,目前的AI系統主要依賴大量數據進行擬合和插值,尚未具備理解和轉化抽象概念的能力。他強調,AI能否在未來真正擁有創造性思維,仍然是一個未知數。羅伯特·塔揚(Robert Tarjan)則認為,現有的AI系統缺乏主動探索精神和道德判斷能力。他以人類兒童為例指出,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和自主性,而這正是當前AI所不具備的“自然智慧”關鍵特徵。

  大會精心策劃了一系列主題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包括“數學之夜”“物理之夜”“工程之夜”等專題沙龍,穿插“清華日——數學物理前沿論壇及科普之旅”“人工智慧論壇”等特別活動以及面對本科生及中學生的“科學家面對面”互動交流環節。這些活動吸引了眾多高校師生,近千名中學生與國際頂尖科學家面對面交流,使與會中外青年學者及青少年能夠近距離感受頂尖科學家的科學思維及科研歷程,激發他們對基礎科學的探索熱情,為未來的學術研究和職業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探尋。

  大會評選了“優秀本科生論文獎”鼓勵大學生的科研探索,舉行了“大學生學術成果海報展”和“中學生學術成果海報展”活動為青年學子展示自我搭建平臺。大學生學術成果海報展吸引了全球27所高校學生參加,最終6位同學斬獲最佳海報;中學生學術成果海報展則有來自國內外近58所高校的100余份學術海報參展,最終11篇海報獲評優秀,涵蓋數學、物理、電腦、經濟金融建模領域。這些成果展示青年學生在基礎科學研究中的最新探索成果,部分優秀作品還在大會期間進行了現場交流,獲得專家高度評價。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