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為“美麗北京”建設提速

日期:2025-07-25 11:21    來源:北京市生態環境局

分享:
字號:        

  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數據驅動、三監聯動”生態環境新型治理體系不久前入選“北京數字經濟十大標桿應用”,在北京市生態環境局7月24日召開的“北京市生態環境科技工作新聞發佈會”上,更多前沿生態環境科技應用集中亮相,它們為美麗北京建設注入強大動能。

  “生態環境領域科技的發展是支撐美麗北京建設的核心引擎。科技支撐北京創造了大氣治理的奇跡。現在面臨2035年美麗北京率先建成這一更高目標,科技的角色更關鍵。”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科技與國際合作處處長李麗娜説。

  李麗娜介紹,精準溯源是科學治污的前提。北京在全國首創大氣PM2.5綜合源解析方法學,於2014年、2018年、2021年連續發佈三輪來源解析結果,量化分析北京市PM2.5來源組成和區域傳輸影響,為科學制定不同階段治理措施提供了充分依據。

  從“1微克”到“0.1微克”,揚塵治理成為如今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在空氣環境條件下,靠重力自然沉降的顆粒物被稱作降塵,降塵量高低直接反映一個城市的清潔程度,影響着市民的生活環境品質。

  “搞清楚降塵從哪來,才能從源頭出發,進行針對性治理。國家生態環境標準可以發現降塵量高值點位,但不能分析高值污染成因和治理方向,北京有迫切的治理需求,一切都要從零開始摸索研究。”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院長夏天翔表示,北京市環科院攻關創新降塵量採樣方法,自主研發了多方位降塵採樣器。

  夏天翔介紹,該採樣器將東南西北4個風向和靜風條件下産生的降塵量,分別採集到5個集塵缸,可量化不同方位顆粒物污染源對監測點降塵量的貢獻。他以北京市西城區官園站點附近區域為例説明:“2024年平均值降塵品質佔比排名前二的是北風和南風方位集塵缸,表明北風和南風方位是揚塵源重點治理方位。”目前,該設備已取得專利並應用於北京市多個區。

  與此同時,科技創新成果也應用於水、土和生態治理中。“‘魚臉識別系統’就是水生態的‘聽診器’。”夏天翔介紹,北京市環科院研發了融合5G傳輸及人工智慧技術的“魚類線上監測一體化系統”,也被稱為“魚臉識別”系統,可以表征北京水環境品質與水體生物多樣性水準,目前應用在永定河、北運河等水域。

  在土壤治理領域,北京市環科院研發了建設用地土壤污染健康風險精細化評估技術。夏天翔説:“這項技術顯著提高了風險預測精度,減少了30%左右不必要的修復工程量。”該技術入選了科技部編制的2023年《國家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成果目錄》。

  多年來,北京綠色發展成效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讚譽。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佈專項評估報告,向全球推介大氣污染治理“北京經驗”。李麗娜表示,北京正把握科技體制改革新機遇,並以“請進來”吸納全球創新理念,以“走出去”分享北京綠色發展實踐。每年舉辦的“北京國際大都市清潔空氣與氣候行動論壇”已成為分享經驗的平臺。

  李麗娜表示,未來將瞄準精細化的管理需求來開展科技佈局,聚焦關鍵問題組織基礎研究,支撐環境品質進一步改善,如重點開展大氣顆粒物中硝酸鹽遷移轉化機制、空氣品質中長期及精細化預測預報等研究;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支撐攻堅行動與低碳轉型落地,如針對PM2.5和臭氧協同治理難題,開展生活源VOCs低成本、高效率的治理技術攻關;深耕數智化治理模式體系建設,支撐超大城市治理。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