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地鐵13號線,一路穿過回龍觀和天通苑兩個超大社區,窗外的變化如電影般一幀幀掠過。
超大社區意味着居民多,居民在出行、教育、醫療等方面的需求更大。2018年開始,本市直面回龍觀、天通苑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接續實施兩輪迴天行動計劃。近8年來,本市已累計在回天地區落地240余個重點項目,昔日的“睡城”“堵城”向宜居、活力、幸福之城蝶變升級。
引入17所名校名園
教育牽動家長的心。不到8年的時間,回天地區已累計增加超2.2萬個學位。
這既是補短,也是增優。“我就是清華大學的畢業生,最清楚清華附小的含金量。”每天,天通苑北二區居民黃先生步行10分鐘,就能把孩子送到清華附小昌平學校。校園裏隨處可見的“清華紫”,讓他更放心學校的硬體和軟體。
家長們期盼著孩子既有學上,又有好學校上。從有到優正是兩輪迴天行動計劃不斷升級的過程。以教育領域為例,回天地區近8年先後引入清華附小、人大附中等17所名校名園,與西城、海淀等區的市屬優質學校“手拉手”結對共建,實現回天居民在家門口上名校。
“回天有醫”帶來三甲醫院的擴容和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的增強。一邊是新建積水潭醫院、清華長庚醫院二期等三甲醫院,新增床位1900余張;另一邊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六街一鎮”全覆蓋,更與名院組建“醫聯體”,將優質資源下沉。
“回天有樂”則新增文體設施建築面積約28萬平方米,天通苑文化藝術中心、回龍觀體育文化公園成為京北運動休閒新地標。
多指標超全市平均水準
“睡城”甦醒,面臨一個新的問題:大流量的交通會讓其變成“堵城”。
“一橫一縱”“五通五暢”是回天地區治堵的藥方。如今,回天行動計劃佈局的這一主幹路網架構已經基本成型:林萃路、科星路等重要道路建成,北清路、安立路等正向“快”升級,龍域環路等十余條斷頭路接續打通,通勤效率顯著提升。
過去,回天地區的地鐵只有4條線路、12個站點,不少區域都沒有覆蓋;經過多年建設,目前已提升至5條線路、15個站點。隨着地鐵17號線年底全線貫通和升級版13號線未來建成通車,回天地區的軌道交通網路將覆蓋更多區域。
各個領域的治理都在講究精細化:累計拆除違法建設360萬平方米,區域基本無違法建設鎮街創建順利收官,增加停車位2萬餘個,壓茬推進100余個老舊小區綜合改造,龍域、龍澤、龍德三大商圈改造提升,動態織補提升便民服務網點140余家,“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基本實現區域全覆蓋。
如今,回天地區整體發展水準明顯提升,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院前急救呼叫滿足率、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等指標超過全市平均水準。調查顯示,近九成居民點讚回天地區改善效果。
新一輪行動計劃將提檔升級
摘掉“睡城”的帽子,關鍵在於“回天有業”。近8年,回天地區持續擦亮“回+”雙創社區品牌,累計投用AI加速中心、龍域中心等雙創載體24家,吸引入駐項目團隊1700余個、從業人員2.8萬人。“回天地區也緊抓雙城聯動和‘兩區’建設機遇,推進落地小米智慧工廠等重大産業項目,集聚中信科移動等一批高精尖企業。”市發展改革委“疏整促”辦治理處處長焦春生説。
這也將是下一階段回天行動計劃重點升級的方向之一。本市正在結合“十五五”規劃實施,編制第三輪迴天行動計劃,將推動治理主題從“治理大城市病”向“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提檔升級。
“近期,我們面向社會公開徵集‘金點子’,邀請回天居民、企業等代表組建‘編制夥伴’,收集了各方面意見建議3000余條。”焦春生説,下一步將逐條認真研究,將群眾訴求深度融入第三輪行動計劃編制。
第三輪行動計劃將更加注重品質提升,突出精準治理,精細織補公共服務和交通市政短板,見縫插針實現“開門見綠”,打造高品質宜居環境;更加注重産城融合,強化與周邊區域的交通直聯、産業互聯、保障串聯和服務並聯,積極承接中關村科學城、未來科學城等創新資源外溢,系統激發區域消費活力和産業動能;更加注重示範引領,持續深化各領域政策機制創新實踐,打造“回天有我”超大社區治理首都樣板;更加注重智慧高效,強化科技賦能城市治理,高效提升城市治理水準、運作效率和服務水準。(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