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界樁測繪精度 持續更新數據底座 “數字中軸”重現老城墻舊水系

日期:2025-07-25 08:19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全長7.8公里的北京中軸線,在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科研團隊助力下,飛上了“雲端”,觀眾既可飽覽中軸線全貌,也可端詳沿線古建築的細節。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近一年來,這個名為“實景三維:北京中軸線”的項目持續更新數據底座,讓文化遺産實現精細化管理。

  中軸界樁測繪精度大幅提升

  北京中軸線遺産區、緩衝區周圍,樹立着160個界樁,大多數並非以傳統的石樁形態呈現,而是鑲嵌在地面、墻體之上。中軸線區域的人流量大,風吹日曬,界樁難免出現破損等情況,定期巡檢、確認它們的狀態,是北京市測繪院工作團隊的日常工作之一。

  “前期,我們對中軸線遺産區、緩衝區界樁的測繪,僅有米級精度,這是一個相對粗略的定位。”北京市測繪院首都功能核心區部副部長安智明介紹,這些界樁為後續工作提供了地理坐標基準,一年來,該院工作團隊逐一走訪這些界樁,重新展開測繪,將位置精度提升至5釐米。

  “確定它們的位置,就是明確北京中軸線保護範圍,通過測繪數據實現精準定位。”安智明説。巡檢過程中,團隊還同步更新了中軸線保護區及周邊區域近一年內的測繪數據,將建築外立面、綠化區域等整修、更新情況納入數據底座。

  開展一項跨越200餘年的研究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只是一個起點,我們要通過保護中軸線,帶動老城的整體保護,讓這些歷史文化遺産重新煥發活力。”2025年,北京市測繪院正高級工程師張翼然帶領團隊,聚焦老北京的城墻和水系分佈情況,展開一項跨越200餘年的研究。

  繪製於1750年的《乾隆京城全圖》,記載了當時北京的城墻、護城河、水系等地形的分佈情況,但隨着歷史變遷,它們逐漸變了模樣,有的已不復存在。經過近半年的工作,當團隊將老地圖的數據與如今的北京地圖相對應,差異直觀顯現——二環路與老城墻的位置並非直接對應,“前三門”外的內城護城河埋入地下,南城的多處湖泊消失不見……

  “雖然這些古城墻、水系受當下條件所限,已很難在現實中復原,但在數字空間裏,我們恢復了它們的歷史風貌。”張翼然期待,這些數據後續可助力相關區域的景觀設計、城市更新等工作。

  新改建項目先虛擬“建”一遍

  數字空間的營造還能為老城保護工作提供直觀依據。目前,老城範圍內的新建、改建項目,都要先在實景三維項目的虛擬空間中“建”一遍。“在項目設計前期,就要把方案融入實景,看它與老城的整體風貌是否和諧。”安智明説。

  此前,一處位於老城範圍內的建築設計方案,就在模擬時發現與周圍景觀視覺效果不符。安智明回憶,評審時實景融入的效果一目了然,專家也能借助模擬效果更直接地給出建議。

  目前,這套數據底座主要用於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員開展工作,項目團隊表示,後續這些數據産品有望提供給公眾應用。此前,北京市測繪院已以數字化中軸線空間數據為對象,成功申報了測繪地理資訊行業全國首個實景三維數據知識産權證書,並完成全國第一筆空間數據入場交易。“我們期待中軸線相關數據産品能應用在虛擬現實、游戲等領域。”安智明説。(劉蘇雅)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