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高水準生態保護 生態環境科技為美麗北京建設賦能

日期:2025-07-24 16:24    來源:北京市生態環境局

分享:
字號:        

  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也是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硬核引擎”。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的歷程是這條“鐵律”最真實的寫照,從集中科技力量開展三輪細顆粒物(PM2.5)來源解析,到研究大氣污染物區域傳輸相互影響規律,“北京奇跡”煉成的關鍵節點,都有科技創新導航定向。

  近年來,北京市生態環境局以重大需求為牽引,錨定關鍵領域持續攻堅,科技創新深度融入生態治理全鏈條,強力推動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賦能美麗北京建設。

  統籌謀劃,落實生態環境領域科技體制改革要求

  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對國家科技體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北京市生態環境局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要求,謀篇佈局、建章立制、統籌協調,生態環境領域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

  健全管理體系。完成職能劃轉、職責細化、規則制定等改革工作。組建科技工作領導小組,出臺生態環境領域科技項目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完善專家諮詢委員會和專家庫,形成了長期穩定的科研投入機制。構建起目標清晰、職責明確、運轉高效的科技創新管理體系,決策科學化水準進一步提高,科技管理力量進一步加強。

  推進領域科技發展。堅持問題和需求導向,謀劃項目佈局,加快突破關鍵瓶頸,支援美麗北京建設。2025年年初發佈了北京市生態環境科技專項項目首批申報指南,聚焦提升中長期空氣品質預測預報精準度、數據支撐精細化監管機動車排放、碳足跡管理等方面,着力解決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面臨的關鍵問題。此外,積極爭取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落地北京,開展大氣污染精準防治與智慧決策支撐相關研究。

  系統推進,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豐碩

  近年來,北京市聚焦關鍵技術攻關,突出數智賦能與技術應用雙輪驅動,推動一系列創新成果落地見效,支撐精準治污,提升監管效能,提高保護水準。

  堅持重點突破,開展生態環境領域關鍵技術攻關。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污染治理的關鍵是找到污染物的來源。藍天保衛戰中,開展PM2.5組分分析就是為了解決這個關鍵問題。北京市在全國首創綜合源解析方法學,於2014年、2018年、2021年連續發佈三輪PM2.5來源解析,量化分析北京市PM2.5來源組成和區域傳輸影響,精準識別污染來源、污染成因,為科學制定不同階段的大氣污染治理措施提供了充分依據。根據來源解析的結果和變化,北京市持續制定了2013-2017清潔空氣行動計劃、2018-2020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十四五”持續改善空氣品質行動計劃。空氣品質持續改善,藍天白雲成為常態,充分表明瞭大氣治理“北京奇跡”背後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作用。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組織開展的“北京市大氣環境PM2.5污染現狀及成因研究”“北京及周邊區域大氣複合污染形成機制及防控措施研究示範”項目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數智賦能提供“有力武器”,精準監測能力持續提升。

  建成“天上看、地上巡、數據聯、電量核”新一代智慧監測網路,開發“監管統籌、監測感知、監察執法”的“三監聯動”智慧調度平臺,形成智慧感知、智慧識別、智慧分析、智慧決策的全鏈條智慧化技術支撐體系。新型大氣治理範式成為污染治理的“千里眼”“順風耳”和“智慧大腦”。

  移動源污染治理有了“智慧范兒”,搭建移動源智慧環保監測平臺,實現對超標排放車輛快速識別、精準鎖定,有力支撐了對超標車輛的精準執法。北京成為國內首個實現重型車遠端線上監測大規模示範應用的城市。

  同時,在全市重要水體布設“魚臉識別”設備,融合5G傳輸及人工智慧技術,實時捕捉水下魚類種群狀況,實現種類、數量等資訊的智慧採集,為水生態保護裝上“智慧眼睛”。

  在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五大領域,類似的應用場景不勝枚舉,數智賦能為污染治理提供了“有力武器”。

  北京市通過政策引領、資金支援,推動先進技術落地,促進綠色生産。例如,研發應用國産化燃氣鍋爐低氮燃燒技術,進一步降低氮氧化物排放,從源頭減少空氣污染;推廣基坑氣膜全密閉施工技術,同步破解施工過程中的揚塵和噪聲污染防治難題;推動印刷、汽修等行業開展智慧化監控等技術升級改造,進一步減少揮發性有機物排放。

  同時,先進低碳技術等低碳試點工作成效顯著,全市累計59個項目(單位)獲評優秀試點,有的優秀試點項目還走上了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大會的舞臺,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創新探索出一條首都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徑。

  開放共用,提升科技治污國際影響力

  多年來,結合首都功能定位,加強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國際機構及國際大都市的交流合作,以“請進來”吸納全球創新理念,先進技術與治理方法,以“走出去”分享北京綠色發展實踐,推動綠色生産力“揚帆出海”。北京綠色發展成效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讚譽,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佈專項評估報告,向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推介大氣污染治理“北京經驗”。

  深耕科技領域國際交流合作。

  與丹麥、東京都、巴黎、首爾等國家和城市的生態環境部門開展交流合作,圍繞水污染防治、空氣品質監測評估和預測、環境治理體系和標準等多方面,互學互鑒破解治理難題。深度拓展與友城泰國曼谷的技術合作,推動空氣品質監測預報與大氣污染治理“北京方案”走進“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城市,讓綠色技術與治理經驗惠及更廣闊區域。積極參與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約締約方大會等國際會議,在全球治理舞臺主動分享“北京經驗”,貢獻全球治理北京智慧。

  精心打造對外交流“金名片”。

  每年舉辦的“北京國際大都市清潔空氣與氣候行動論壇”,已經成為國際大都市交流和分享大氣污染治理、應對氣候變化經驗成果的年度盛會。論壇特別設置新技術發佈與企業展示環節,集中展現北京以科技創新驅動新質生産力發展的積極實踐,推動先進技術、解決方案與優質産品高效轉化,讓開放合作成為綠色發展的“加速器”。

  善謀者行遠,實幹者乃成。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十五五”規劃謀篇佈局之年,展望未來,北京市將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持續深化生態環境科技體制改革,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究和攻關,強化數字化治理科技支撐,以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助力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北京建設。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