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黃淮實驗室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京聯合發佈了《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發展報告(2025)——區域高品質一體化研究》。報告表明,從疏解到共生,京津冀高品質一體化提速。
報告認為,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顯著,助力京津冀高品質一體化加快推進;協同創新格局不斷深化,區域創新實力持續增強;産業協作不斷走深走實,“鏈群”建設助力産業高品質一體化;多節點、網格狀、全覆蓋的綜合交通網路基本形成,交通一體化持續拓展;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用持續推進,推動京津冀民生服務均等化發展;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綠色低碳發展不斷深化。
報告用多組數據體現了京津冀高品質一體化成就: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為748.7億元,是2013年的10.52倍;截至2023年,北京企業對津冀企業累計投資4.9萬次,總投資額達2.3萬億元,中關村企業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超1萬家;京津冀高鐵總里程達到2624公里,實現對區域內所有地級市全覆蓋……
報告也提出京津冀三地仍面臨諸多亟須解決的問題,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較為突出,資源配置不均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例如,2023年北京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218312元,是天津的1.58倍,是河北的2.3倍,三地經濟差距仍較大。此外,三地區域一體化機制尚未形成,市場化運營機制需加快建設;區域發展關鍵領域協同關聯度有待提升,北京輻射帶動作用亟須強化;非首都功能疏解壓力尚大,基礎設施支援作用仍需提升,三地優質醫療服務資源配置不均問題仍較為突出。
報告的主創、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葉堂林提出,應堅持“立法重構權責框架、市場激活利益紐帶”核心理念,通過京津冀三地協同立法助力破除行政壁壘,推動利益共同體建設,提升京津冀地區政策制定統一性、規則一致性、執行協同性。
為助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報告提出,疏通“制度經絡”,以市場化配置改革推動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加快關鍵資源開放共用;鼓勵制定《京津冀科技人才資質互認目錄》,共建科技人才數據庫;試點科學家“北京聘用,津冀履職”機制和“創新積分跨區域兌換”政策,如積分可在三地兌換科研設備使用、住房補貼等權益。
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顯著
研究數據顯示,2014~2023年,北京中心城區常住人口由1293.5萬人降至1094.8萬人,常住外來人口由490.5萬人降至344.5萬人,年均降幅分別為1.84%、3.85%;首都功能核心區(涵蓋東城區和西城區)常住人口由222.4萬人降至180.2萬人,常住外來人口由58.2萬人降至36.7萬人,年均降幅分別為2.31%、4.99%。
2014年以來,北京累計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超過3200家,疏解、升級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利用拆違騰退空間實施綠化超過9200公頃,為保障中央政務功能、補齊便民服務短板提供空間。
截至2023年,北京企業對津冀企業累計投資4.9萬次,總投資額達2.3萬億元;中關村企業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超1萬家,助力中關村運營理念和發展模式“復刻”推廣至津冀,帶動津冀兩地新一代資訊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智慧製造等領域加快發展。
生態環境治理效果明顯
2024年,京津冀三地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分別降至30.5微克/立方米、38.1微克/立方米、37.7微克/立方米,與2013年相比降幅均超六成,優良天數大幅增加。京津冀地區地表水水質持續提升,區域地表水國控斷面優良水質佔比由2014年的25%提高至2022年的58.3%,劣V類水質佔比從65%到全面消除。
已形成完善的區域聯防聯治體制機制。京津冀地區先後簽署實施一系列合作協議,建立大氣污染聯控、重點流域聯治、聯合聯動執法、突發水環境事件聯合應急演練等生態環保協同機制。
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持續完善,生態補償方式日益多元。京冀先後簽訂了《密雲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官廳水庫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護橫向生態補償協議》等,實現了京津水源上游流域生態補償全覆蓋。三地積極探索多種生態補償方式,除經濟補償外,還形成了以人才培養、技術設備支援等為主的技術補償機制。
能源綠色轉型成效顯著,區域綠色低碳發展加快推進。截至2023年底,北京率先實現平原地區基本無煤化,並逐步向山區居民拓展“煤改電”工程,天津燃煤鍋爐和工業窯爐基本完成清潔能源替代,河北基本淘汰35蒸噸/小時及以下燃煤鍋爐。
“六鏈五群”産業佈局落地見效
京津冀大力發展氫能、生物醫藥、網路安全和工業網際網路、高端工業母機、新能源和智慧網聯汽車、機器人六大産業鏈(“六鏈”)。北京加速推進燕東積體電路生産線、小米汽車工廠等重點項目投産,發佈全球首個純電驅擬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天工”,以及全球首個新一代量子計算雲平臺“夸父”。2024年,天津12條重點産業鏈增加值合計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2.1%,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特色産業鏈集聚效應凸顯,航空航太、車聯網、資訊技術應用創新、生物醫藥産業鏈增加值分別增長26.0%、22.4%、21.4%和14.6%。河北借助資源、應用場景等優勢,促成阿裏張北大數據、京車造車基地等項目成功落地並投産。
京津冀圍繞積體電路、網路安全、生物醫藥、電力裝備、安全應急裝備五大産業集群(“五群”),全力推進世界級産業集群建設。截至2024年,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保定電力及新能源高端裝備集群已成功邁進“國家隊”,兩大産業集群産值在全國佔比均超20%。新一代資訊技術應用創新(網路安全)産業集群規模佔全國的50%以上,對國産四大CPU發展路線中的三種實現全面覆蓋,與麒麟、統信兩大國産作業系統全面適配,並實現上百萬款軟體産品的相容。憑藉預測預警、防控防護等領域的突出優勢,安全應急裝備集群中的高端防護裝備、特種機器人等産品已處於全國領先水準。
隨着“六鏈五群”進程的加速推進,京津冀三地積極推動産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與有效銜接,在實踐中形成了多種創新模式,如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的“4:2:2”利益共用模式、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産業園的跨區域監管創新模式、蘆臺經濟開發區的“飛地”經濟實踐、北京(曹妃甸)現代産業發展試驗區的共建共用探索等。京津冀三地産業鏈群發展態勢良好,重點産業發展穩步提升,催生京津冀發展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