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來自北京的援藏幹部人才將滾燙的心跳融入高原的脈動。過去3年,本市第十批援藏團隊帶動744名拉薩各界代表赴京跟崗鍛煉和考察學習、760餘人次內地專家進藏培訓指導,推動72個項目落地生根,在世界屋脊書寫“京藏同心”的首善答卷。
以文會友連接兩地師生
2023年8月,北京中學的學生李檳子與拉薩同伴一起在拉薩北京實驗中學發起了開展“京藏同心 見字如面”書信交流活動的倡議,從此開啟了一段充滿溫暖與力量的旅程。兩地青少年通過書信廣交朋友,架起京藏學生心靈溝通的橋梁。
一封信就是一段交流交融的故事。學生們通過書信增進了解、廣交朋友,暢談學習生活體會、介紹家鄉發展變化。截至目前,京藏51所學校3000余對學生參加活動,並建立了友好班級、友好年級和友好學校。
以文會友的同時,來自北京的數字力量也在賦能拉薩的課堂。北京數字學校向拉薩市開放空中課堂賬號9.8萬個,提供覆蓋小、初、高全學段各學科萬餘節線上優質課程,讓遠在拉薩的學生和北京學生“同上一堂課”。兩地還突破地域限制開設京藏“雙師課堂”,建立跨區域教研共同體,自2024年5月至今已有20余節雙師課在雲端開展,兩地千余名師生參與其中,讓西藏學生更多更好地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留下帶不走的醫療隊
拉薩市人民醫院,一組十年間的對比數據引人探尋:相比2015年,醫院編制床位增長1.37倍,年門急診量增長2.25倍,住院量增長1.63倍,手術量增長3.07倍……
數字背後是當地百姓對這所醫院更加信任了。醫院服務能力提升了,才能讓更多患者願意在家門口就診。
“拉薩市人民醫院背後,有11家北京的名醫院。”北京援藏指揮部負責人介紹,拉薩市人民醫院與朝陽醫院、天壇醫院、世紀壇醫院等11家醫院達成協定,這些北京的醫院根據自身優勢對其“以院包科”。
多方助力下,該院病區由8個增至21個,診療專業、學科由原來的13項增加至28項,先後完成西藏自治區危重症救治中心、新生兒危重症救治中心、國家胸痛中心、綜合防治卒中中心、創傷救治中心這五大中心的建設,還重點打造了婦産科、兒科、骨科等7個具有高原特色、符合當地百姓就醫需求的“拳頭”特色科室。
一家醫院只是一個縮影。北京援藏醫療隊每批次援助期限為一年,每年7月至8月輪換。北京名醫來了,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北京第十批的3期次援藏醫療隊先後組織208名援藏專家與本地近500名優秀醫務人員結成對子,開展“師帶徒”,帶領本地幹部開展新技術、新項目近400項。其中,221項新技術實現了本地人員獨立掌握。經過多年的人才培養,拉薩市人民醫院中級職稱從90名增加至368名,高級職稱從8名增加至71名,人才總量是原來的3倍。
首善標準繪就高原新篇
拉薩市實驗小學三校區改造惠及5000名學子,堆龍德慶區100余處直飲水站造福近10萬群眾,4700米海拔的麻江鄉朗堆村幼兒園解決高寒牧區兒童入園難……
一枝一葉總關情。帶着北京印記的一個個項目在拉薩落地生根,惠及越來越多百姓。
“‘十四五’中期,我們專門對援藏項目進行了優化調整,新增18個接地氣的項目,讓更多項目覆蓋民生、基層。”北京援藏指揮部負責人説,過去三年,北京投入11.12億元推動72個項目落地生根。援藏團隊還早早進行了“十五五”規劃前瞻性研究,將五大領域180余個儲備項目納入項目庫,將為未來援藏擘畫科學藍圖。
北京市從1994年開始對口支援西藏拉薩,至今已走過31載。目前,北京援藏團隊完成接力棒交接,第十一批團隊已經奔赴拉薩。
“作為新一批首都援藏幹部,我們將積極搭建京藏兩地在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交流合作平臺,在‘雙向奔赴’中,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向縱深發展。”上述負責人説,北京將以發展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持續深化教育醫療“組團式”支援,充分發揮北京人才、技術、品牌、渠道等方面優勢,以實際行動興業富民。
北京的援藏力量,如同雅魯藏布江的碧水,奔流不息。(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