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第19屆北京發明創新大賽在多方支援與指導下圓滿落幕。大賽獲獎者、大賽協作單位、項目組織單位、專項獎設獎單位共300人參加大賽頒獎會。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中國發明協會、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北京市科協、北京市婦聯等各部門領導出席頒獎會。這場由北京發明協會和北京市職工技術協會共同主辦的科技盛會,自2024年12月6日啟動,歷經6個月激烈比拼,從全國2999個報名項目中評選出了512項發明創新獎及140項專項獎,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注入強大動力。
大賽匯聚強大合力。北京市婦女聯合會等20家單位協作參與,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等15家機構設立專項獎,從不同角度激勵創新。北京汽車集團、清華大學等30余家機構組織項目參賽,大大提升了大賽的社會影響力和全民參與度。大賽以“全民創新”為核心,搭建起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的廣闊平臺。參賽主體跨越老中青三代,項目涵蓋國家重大項目關鍵技術、民生巧發明、科技前沿技術及國産化替代技術等眾多方面,堪稱“全民創新的舞臺,民間發明的盛會”。
評審環節嚴謹公正。報名項目覆蓋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2656個項目進入初賽。百餘位專家參加評審工作,經過初評、復評和終評,以及兩次網上公示,最終512項發明創新獎項目脫穎而出,還有1593項入圍獎。13項專項獎獎勵140項特色項目,像巾幗發明獎鼓勵女性投身創新,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獎引導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每一項專項獎都激勵着特定領域的創新力量。參賽項目中,單位報名項目居多,青少年與大學生及在職人員項目佔比可觀,展現出年輕一代的創新活力。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項目達1821項,佔比68.6%,專利項目數量較往屆大幅增加。
初賽項目涉及多個領域,機械製造與自動化領域項目數量領先,凸顯其在技術創新中的核心地位;電子資訊與社會事業領域緊隨其後,體現了科技與民生的緊密結合。
獲獎項目豐富多元。本屆大賽獲獎項目中,既有服務國家戰略的前沿科技、解決卡脖子問題的核心技術、讓重點産業實現彎道超車的顛覆性技術,又有源自一線職工的工藝創新和設備改造、大學生和青少年的巧妙發明,還有基於退休職工窮其一生的經驗結晶形成的發明成果。項目豐富多彩,讓人目不暇接。
航太工程大學的項目“航太發射測試關鍵技術及系統”獲本屆大賽唯一的特等獎;清華大學的項目“碳纖維複合材料熱壓罐成型工藝模擬及應用”、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的項目“電動汽車充電設備自動化檢測檢定流水線”、格力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和珠海格力鈦電器有限公司、珠海廣通汽車有限公司共同參賽的項目“等高安全大倍率儲能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等29項獲得金獎。這些項目代表了大賽的水準,也體現出社會創新活力。
歷經19年發展,大賽已成為創新生態的關鍵樞紐,是大型企業與投資機構的“淘金地”、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的跳板、高校院所展示成果的窗口和科技傳播的舞臺。
2025年還是北京發明協會成立40周年。40年來,協會始終致力於推動發明創新。隨着第19屆大賽落幕,第20屆大賽籌備工作已開啟,或將增設新專項獎,試點“揭榜挂帥”機制。協會理事長表示,將繼續以大賽為紐帶,構建協同創新生態,為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