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健康論壇2025年北京會議將啟幕 北京亦莊將以論壇為契機推動醫藥健康産業向更高水準發展

日期:2025-07-16 17:30    來源: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分享:
字號:        

  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2025年北京會議將於7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亦莊)舉辦。作為北京市醫藥健康産業的“領頭雁”,北京經開區擁有從基礎研究到産業化的完整産業鏈條,匯聚了全球頂尖的醫藥健康企業和創新機構,構建了開放包容的國際創新生態,這些都將為此次論壇的舉辦提供強有力的産業支撐和創新動能。

  産業集群效應凸顯

  重點園區構築産業發展高地

  走進北京亦莊生物醫藥園,現代化的研發大樓與高標準生産廠房錯落有致,這裡已成為北京醫藥健康産業的重要創新策源地。園區運營方北京亦莊國際生物醫藥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們能夠為企業提供集研發、孵化、産業化於一體的全鏈條創新服務平臺,通過構建‘空間+服務+資本’三位一體體系賦能企業發展,加速創新成果轉化。”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該園區已吸引琺博進、博奧晶典、安諾優達等175家優質企業入駐,入駐率高達88%。企業創新成果顯著:琺博進研發的羅沙司他膠囊作為首個由中國本土研發孵化的國際首創原研藥,打破中國沒有全球首創新藥的歷史;博奧晶典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張耳聾基因檢測晶片已為超700萬新生兒開展遺傳性耳聾的精準篩查;此外園區還有多款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藥物進入臨床階段,多個高端醫療器械技術填補國內空白。2024年,園區企業總營收突破52.6億元大關,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以重點園區為支撐,按照“一園一特色”佈局,北京經開區已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醫藥健康産業格局。除了定位為綜合性醫藥産業集聚區的北京亦莊生物醫藥園,經開區還在加快推進國際醫藥創新公園BioPark建設,打造全球醫藥健康創新的合作樞紐;此外還有專注於細胞治療領域的細胞治療研發中試基地,致力於打造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的全鏈條創新體系;新藥研發生産基地則以新藥研發為主要佈局方向,聚焦創新藥全生命周期研發生産,加速新藥從實驗室到臨床的轉化進程;經海産業園三期則重點佈局手術機器人、腦機介面、“AI+醫療”等前沿領域,填補經開區在高端醫療器械規模化生産方面的空白;天空之境産業廣場則瞄準合成生物學這一新興領域,支援基因合成、蛋白表達等核心技術研發,成為經開區生物技術創新的重要載體。據悉,目前經開區由政府主導的用於醫藥健康領域標準廠房共10個,總建築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構建了完整的産業生態體系。

  全球創新資源匯聚

  構建國際化産業生態

  2025年以來,北京經開區全球化資源匯聚能力顯著提升:拜耳開放創新中心在這裡正式啟動運營;阿斯利康宣佈投資25億美元建設第六個全球戰略研發中心及首個在華疫苗工廠;美敦力數字化醫療創新基地簽約落地;輝瑞北京研發中心投入使用……這些全球醫藥巨頭的加碼佈局,彰顯了對經開區創新環境的高度認可。

  “這項25億美元的投資,彰顯了我們對北京世界級生命科學創新生態系統有信心,對這座城市廣泛的合作機會和卓越的人才資源有信心。”阿斯利康全球首席執行官蘇博科(Pascal Soriot)此前表示。“在北京紮根30多年來,我們深刻感受到這裡日益優化的國際化營商環境和持續完善的創新生態。”某全球領先醫療器械企業有關負責人同時表示。

  在國際巨頭引領下,本土創新企業也展現出蓬勃生機。以北京大艾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艾機器人”)為例,這家成立於2016年的創新企業,成功研發了國內首台下肢康復外骨骼機器人,相比傳統康復模式,使用該設備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可提升30%—40%,自主肌力增加2—3個等級,康復周期明顯縮短,顯著降低長期護理成本與家庭照護壓力。

  “為推動先進康復技術惠及更廣泛人群,我們還推出了面向家庭用戶的親民版産品,通過模組化設計與具身智慧技術,使設備更加輕便、價格下探至醫用版的1/10,並配套線上康復指導平臺,讓用戶在家即可享受專業級康復訓練。目前該産品已覆蓋國內10余個地級市。”大艾機器人運營經理趙鵬程介紹。

  政策體系持續完善

  賦能産業高品質發展

  “作為紮根經開區多年的企業,我們深切感受到從國家到地方的政策支援不是‘空中樓閣’,而是一套能切實解決企業發展難題的‘組合拳’。”趙鵬程在接受採訪時感慨道。近年來,北京經開區不斷優化醫藥健康産業支援政策,通過擴大覆蓋範圍、提高支援力度、簡化申報流程等措施,持續激發創新活力。例如不久前新發佈的“醫藥健康20條”,在創新藥臨床研究方面,支援範圍由原細胞與基因治療領域擴大到化學藥、生物藥等更多領域,並新增對2類改良型新藥、新獸藥的支援;在醫療器械領域,新增對獲取二、三類醫療器械證的獎勵,鼓勵企業增加産品開發投入;對企業引入的重大品種,三年支援金額最高可達7500萬元。

  這些區級政策與國家級、市級政策形成有機銜接,構建了多層次的政策支援體系。國家醫療保障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出臺的《支援創新藥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措施》,從研發、市場准入、支付保障等關鍵環節,構建了全生命周期政策體系。如增設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藥品目錄;商保創新藥目錄內藥品不計入基本醫保自費率指標和集採中選可替代品種監測的範圍等,通過多重舉措激發創新活力。北京市九部門聯合印發的《北京市支援創新醫藥高品質發展若干措施(2025年)》,推出32條創新舉措,深化創新藥臨床試驗審評審批試點,將審批時限由60個工作日壓縮至30個,試點範圍擴大到醫療器械,同時優化臨床應用環境,加快創新産品市場准入。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國際醫藥創新公園高品質建設實施方案(2025-2030年)》為北京經開區正在全力推進建設的國際醫藥創新公園量身定制發展藍圖,明確到2030年,國際醫藥創新公園主體功能區將全部建成,並通過六大維度22條具體舉措,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藥創新高地。

  “我們將以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為契機,進一步深化國際合作,推動醫藥健康産業向更高水準發展。”北京經開區生物技術和大健康産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經開區將繼續發揮産業集聚優勢和創新引領作用,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一是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佈局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前沿領域;二是促進跨界融合,推動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與醫藥健康産業深度融合;三是完善臨床轉化體系,打通從實驗室到病床的“最後一公里”;四是深化國際合作,吸引全球創新資源,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醫藥健康創新集群。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