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在“七七事變”展區了解歷史。(武亦彬 攝)
《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7月7日開展。連日來,到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觀眾絡繹不絕,他們在一處處細節滿滿的復原場景中觸摸歷史,沉浸式感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波瀾壯闊的史詩。
“這裡是東北抗聯戰鬥的復原場景,採用模擬雪景、白樺、松林等,再現東北抗聯艱苦鬥爭的環境。”昨天上午,跟隨着講解員的腳步,觀眾穿越到“東北雪原”,湊近展櫃細細查看東北抗日聯軍使用的鐵叉、皮包、靰鞡鞋和武器,以及楊靖宇戰鬥過的吉林磐石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出土的瓷碗、陶盆、槍管等。“虛實場景的結合,讓我們對那段歷史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一位觀眾邊拍照邊感慨。
跟隨講解員,觀眾來到“盧溝橋”畔。石墩上的獅子、斷裂的墻壁,瞬間帶領觀眾回到88年前。展櫃中,一張革命烈士證明書吸引了觀眾的注意。講解員介紹,1936年8月,沈忠明秘密加入中國共産黨。1937年7月8日黎明,日軍發起進攻,企圖攻佔盧溝橋。時任第29軍37師110旅219團3營10連1排排長的沈忠明率領駐守士兵奮勇反擊,與敵人展開肉搏戰,身中兩刀,壯烈犧牲,年僅27歲。
放置於場景中的文物更能打動人心。一個展櫃設計成了白塔的形狀,塔頂的夾縫中曾藏有一封只有148個字的珍貴手書。雖年代久遠,“白塔手書”上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辨:“今年重修此塔,適值中日戰爭……飛機大炮到處轟炸,生靈涂炭,莫此為甚,槍殺姦掠,無所不至,兵民死難者,不可勝計……”觀眾細細品讀後感慨萬千,“這道出了一位普通市民的心痛啊。”
一個個重要的歷史時刻在復原場景中清晰再現。血戰臺兒莊的實景佈置中,炮火連天,斷壁殘垣,空氣中仿佛瀰漫着灼燒的氣味,散落一地的箱子、掉落的店面招牌、破損的沙袋……令人震撼的一幕幕讓觀眾的腳步也慢了下來。
觀眾張先生帶領孩子重走“地道”,逼仄、陰暗的空間,讓10歲的孩子倍感不解,也充滿好奇。結合“地道”外的觸摸屏,張先生耐心為兒子講解起人民戰爭的智慧。“你看,在日軍企圖火燒地道時,民兵們就在地道兩側豎起卡板,來防止火勢的蔓延;日軍企圖放水淹沒地道時,民兵會迅速收起卡板來阻止水流,並巧妙將水引到水井裏;民兵還將傳統的石磨改造成暗藏射擊孔的結構……”
“地道”對面,“蘆葦”掩映下,冀中白洋淀雁翎隊開展水上游擊戰時使用的木船蕩漾在“水”面上,《新兒女英雄傳》將白洋淀的往事緩緩訴説。“爸爸你看,船上還有子彈孔!”
在南京大屠殺復原場景前,觀眾王女士靜靜地站了許久。“這段歷史我們不應該忘記,也不能忘記。”王女士説,最讓她心疼的是,一張小孩坐在站臺廢墟中孤立無援的照片,父母在轟炸中去世,年僅1歲多的孩子滿身是血、大聲哭泣,“和平來之不易,每個人都要珍惜。”
主題展覽將作為抗戰館基本陳列長期展出。展覽實行免費免預約參觀。(牛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