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嗎?在北京,乘坐公交地鐵、騎共用單車等日常綠色出行行為也能轉化為“碳資産”,通過量化綠色行為減排量並提供激勵,讓市民和企業都能成為碳減排的參與者和受益者。這是2020年以來,北京市以交通領域為切口積極探索打造的碳普惠應用場景之一。截至目前,北京市碳普惠行動參與人數達560萬人,是全國碳普惠活動參與人數最多的城市。
什麼是碳普惠?
碳普惠是一種創新機制,對個人、家庭、社區及小微企業(機構)的自願減碳行為進行具體量化並賦予一定價值。
北京市在“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提出“創新自願減排交易和碳普惠機制”,並從2022年起連續四年將碳普惠工作納入污染防治攻堅戰年度行動計劃的公眾參與行動中。2024年起,北京更是進一步把健全“碳普惠”機製作為全面建設美麗北京的重要舉措。
在北京,碳普惠從綠色出行開始
交通領域一直是減污降碳重要領域。2019年交通綠色出行一體化服務平臺(即“北京 MaaS 平臺”)發佈後,吸引了眾多社會化出行服務平臺企業加入碳普惠行動中。2020年,市生態環境局與市交通委率先在綠色低碳出行領域啟動試點,探索碳普惠機制,並充分運用本市碳市場,為參與低碳行動的公眾提供經濟激勵。同時,北京市制定《北京市碳普惠項目審核與核證技術指南(試行)》,從碳普惠項目設計申報、審核登記、減排量核證審核與簽發登記、收益反饋等多個方面,為碳普惠項目提供了清晰的“説明書”。
2020年以來,北京積極研究制定碳普惠項目方法學,相繼制訂低碳出行、小客車(油改電)出行、氫燃料電池汽車碳減排的方法學,分別明確不同應用要求。在上述方法學的指引下,企業積極參與,目前,高德軟體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桔行科技有限公司分別參與了“低碳出行”項目,中和新興(北京)能源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都物流有限公司分別參與了“氫燃料電池汽車”項目。
從公眾到企業,減“碳”讓各方“普惠”
公眾參與企業平臺的低碳出行項目(如日常步行、騎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時,平臺會將這些減排量定期“打包”,經審核確認的減排量可在本市碳市場進行交易。
碳普惠項目目前已累計審核碳減排量超過40萬噸,項目實施方將從中取得的收益以不同形式、比例反饋給參與的公眾、小微企業。例如高德軟體有限公司通過低碳出行項目,將收集並經過審核後的用戶減排量在碳市場交易,交易所得的收益可通過各種優惠券、代金券等物質激勵,或公益捐贈的方式返還給參與用戶。
碳普惠機制實施以來,公眾參與度持續提高,推進碳普惠項目的平臺企業也信心倍增,形成了各方積極踴躍參與的良好局面。其中,“低碳出行”項目居民參與人數已達560萬人。據市交通委相關問卷調查顯示,碳普惠活動對80%的用戶轉向綠色低碳出行起到促進作用。
下一步,北京市將繼續完善碳普惠管理制度,豐富碳普惠方法學體系,大力推動大數據信息化處理應用,引導更多公益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碳普惠工作,打造首都綠色低碳生産生活的政策體系和典型案例,助力首都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