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2025全球數字經濟大會數字文旅融合發展論壇在西城區北京坊勸業場成功舉辦。本次論壇釋放出明確信號:數字文旅已從單一技術應用階段,進入IP資産化、場景智慧化、生態協同化的3.0時代。(方非 攝)
7月3日,從首屆京津冀數字經濟協同創新與融合發展專題論壇上獲悉,京津冀已成為我國數字經濟的重要承載區域,將加快建設京津冀蒙算力供給走廊,推進産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推動通武廊、雄安新區、濱海新區等重點區域數字經濟協同發展,加快建設京津冀數字經濟協同創新共同體。
三地數字經濟規模佔全國10.7%
數字經濟時代,京津冀三地各具優勢:北京以人工智慧“關鍵變數”,加快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105款大模型通過國家備案,在全國佔比近四成;天津以信創、大數據和雲計算為核心,數字經濟産業居全國第一梯隊;河北圍繞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城市建設,打造張北雲計算基地、雄安城市計算中心,綜合算力指數躍居全國第一。
“三地攜手發力,積極推進5G規模部署,共建‘算力一張網’,上線了國內首個跨區域算力平臺,京津冀新一代資訊技術、海淀人工智慧兩個集群成功晉級‘國家隊’。”北京市協同辦副主任周浩説。
根據研究機構的分析數據,京津冀已成為我國數字經濟重要承載區域,2024年三地數字經濟總體規模5.59萬億元,佔全國比重達到10.7%。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引領帶動實體經濟提質增效。
當前,數字經濟作為新質生産力的典型代表,正在加快重塑産業生態和區域競爭格局。在主旨報告環節,北京市協同發展服務促進會秘書長李偉介紹,京津冀數字經濟有五大協同模式:“北京研發+津冀製造”“北京數據+津冀算力”“北京訂單+津冀服務”“北京方案+津冀場景”“北京輸出+津冀轉型”。
“未來我們將充分發揮北京強大的數字技術和方案供給能力,充分利用河北充足的數據算力資源和應用場景,充分對接天津數智産品生産製造、供應鏈管理服務優勢,以‘北京供給+津冀需求’,促進三地數字化轉型。”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蘇國斌説。
通武廊探索跨區域數據共用
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素有“小京津冀”之稱。通武廊交界重點區域已經成為京津冀發展軸的重要節點。在這裡,服務京津冀區域的“數智小鎮”成為區域內重要的産業功能區。
“截至目前,園區實現的智慧算力規模已經超過1萬P。”天津武清高村數智創新園副總經理譚慧申説,不少運營商、數據服務機構已落戶該區域。通武廊也將持續推動“雲、網、算、用、數”重要基礎設施龍頭項目建設,打造全國行業領先的數據資源聚集地。
近年來,三地緊抓數字經濟戰略機遇,充分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共建“算力一張網”,上線國內首個跨區域算力平臺,紮實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京津冀新一代資訊技術、海淀人工智慧兩個集群成功晉級“國家隊”。針對通武廊數字經濟協同發展,周浩表示,通武廊地區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重點區域,要探索建立跨區域數據共用、算力協同、産業聯動的機制模式,率先打造智慧網聯汽車測試與應用、智慧製造協同等示範場景。
京津冀蒙算力走廊提速建設
未來,三地將以數字友好城市建設為指引,加速構建京津冀全域數字生態共同體。論壇上,京津冀數字經濟領域相關行業協會聯合發佈《數字京津冀協同共建》行業倡議,併發起組建“數字京津冀協同共建服務聯盟”,未來將聚焦産業鏈生態協同、場景應用示範、數字園區協作等維度,推動京津冀數字經濟産業鏈“織網”。
該聯盟的首個聯合項目“京津冀數字經濟園區夥伴計劃”也在論壇上啟動。首批23家園區加入夥伴計劃,未來將推動園區之間和企業之間結對組成算力夥伴、數據夥伴、技術夥伴和應用夥伴,構建統一、開放、共用的數字經濟生態體系。
如何共建京津冀數字經濟生態?李偉建議,三地應實現基礎設施網路聯通、數據要素自由流通、數字技術創新融通、公共服務智惠互通、數字産業鏈條貫通、數字場景應用暢通。“‘六鏈五群’中有一半是和數字經濟緊密相關的,未來還可以再拓展一些新的領域,面向未來産業、新興産業進一步強化。”他認為,京津冀三地之間要圍繞數字經濟加強協同機制的建設,謀劃應用示範工程,深化産業鏈網的合作。
京津冀蒙算力供給走廊將加快建設,鞏固數字産業化發展優勢,完善人工智慧産業生態,持續深化“六鏈五群”建設,加快建設京津冀數字經濟協同創新共同體,引領區域高品質發展。(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