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基礎支撐。近年來,北京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通過政策扶持、産業創新、科技賦能等多元舉措,持續推動農民增收致富。2024年,全市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39856元,比上年增長6.7%,城鄉收入比由2.51:1縮小到2.32:1,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一幅産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京郊大地徐徐展開。
為進一步挖掘可複製、可推廣的增收經驗,北京市農業農村局聯合市發展改革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連續多年開展“農民增收典型案例”徵集活動,聚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特色産業融合、電商行銷創新、農業科技創新等維度,遴選出一批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標桿案例。這些案例不僅為京郊農民增收提供了“金點子”,更成為首都鄉村振興的“活教材”。近日,走訪部分典型村和農業經營主體,解析其促進農民增收的特色做法和經驗。
特色産業發力:從“資源稟賦”到“流量經濟”
數百年來,長城與村莊“難捨難分”。懷柔區渤海鎮北溝村積極整合慕田峪景區、特色民宿以及地道餐飲等多元旅游資源,打造了一條集傳統文化與國際文化於一體的特色休閒旅游産業鏈,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條産業發展的新路徑。
北溝村位於京北的群山懷抱之中,是一個僅有150多戶人家的小山村。背靠慕田峪長城,村裏有漫山遍野的栗子樹,每到山花爛漫時,便是一道獨特的自然風景線。近年來,北溝村依託其蓬勃發展的板栗産業和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成功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目光,推動民宿産業在這一京北山村蓬勃興起。
北溝村民宿産業欣欣向榮,成為區域振興的典範。懷柔區首家註冊民宿瓦廠酒店落地後,民宿迅速規模化興起。很多村民翻新院落經營起了民宿,或者直接整租給城裏人,這些人中不乏來此安家的外國人。外籍居民的融入不僅帶來了新理念,更直接推動土地與房産增值,顯著提升村民租金收入。
同時,北溝村引導村民升級民宿旅游産業,在房屋設計上融入國際元素提升品質,並通過民宿、餐廳等業態創造家門口就業機會。村企合作成立物業隊、維修隊、綠化隊等專業團隊,提供了一大批就業崗位。“村裏給我介紹了物業的工作,去年我每個月能領3000元的工資。”村民王建高興地説,現在實現“活不累、離家近、有錢賺”的就近就地就業,生活幸福感顯著增強。
隨着當地旅游産業的蓬勃發展,北溝村的旅游收入和村民收入均實現了顯著增長。北溝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國際村”和“網紅打卡地”,也闖出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賽道。“目前,村裏已經擁有了24家鄉村民宿、兩家鄉村酒店。僅去年一年,吸引4萬人次來村裏旅游參觀,村集體經濟總收入超過70萬元。”北溝村黨支部書記王全説。
科技助推轉型:從“傳統耕作”到“零碳農業”
當科技邂逅田園,鄉村不僅奉獻着綠水青山,更為本地農業生産打造出一方凈土。密雲區溪翁莊鎮金叵羅村將農村減排、農業增匯、農民增收有機結合,積極打造“零碳村”,為村莊發展注入更多科技力量。
在傳統農業中,化肥和農藥的過度使用不僅對土壤和水源造成面源污染,還會産生大量溫室氣體。密雲區是北京重要的生態涵養區和水源地,金叵羅村背靠密雲水庫,自然資源豐富。
自2012年起,金叵羅村推行自製有機肥使用。2016年,被北京市低碳環保協會列為試點,開展堆肥實驗並增設蚯蚓無水廁所。通過這些舉措,有機肥替代化肥有效提升土壤地力,土壤有機質含量從過去的不足1%提升到2.5%,對土壤固碳貢獻顯著。
經過多年致力於有機農業的持續發展,金叵羅村2018年將農田的土壤及灌溉水樣進行送檢,檢測結果證實其品質達到國家自然保護區標準。這一成果直接推動了該村有機時蔬的品質提升,如今,這些農産品定期出現在眾多首都家庭的餐桌上,成為健康飲食的優選來源。
2024年,金叵羅“零碳村”白皮書在密雲區正式發佈,現場同步推出了金叵羅小米碳足跡及零碳農産品(小米)認證計劃。該計劃將有機種植的小米認證為零碳農産品,併為其增加碳標籤,有力促進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據了解,金叵羅的小米種植戶年收入最多到100萬元,直接受益村民已達上千戶。
市場導向突圍:從“豐産豐收”到“品牌溢價”
越來越多的特色農産品正以嶄新的姿態走向市場,“土味”農産品如何變身市場“香餑餑”?位於順義區龍灣屯鎮的北京三合櫻源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實踐給出了答案。
龍灣屯鎮地處順義區東北部,全鎮林果種植面積超過3萬畝,是北京市有名的果品之鄉。曾經,這裡的農業産業結構單一、市場競爭能力較弱,導致當地農業始終“大而不強、全而不優”。
成立於2021年的“北京三合櫻源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系統佈局實現多領域協同發展。在技術端,深入山東、大連等主産區學習和交流櫻桃種植技術和産後處理等技術,聯動與園區、科研院所和及專家引進20余個優新品種。同時每年邀請果樹、植保、土肥等行業專家入園指導,嚴控果品品質,夯實品牌基礎,提高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在運營端,創新“電商+農業”新模式提升農業生産效率和附加值,在豐富了農産品種類的同時,打造多款市場競爭力強的“明星産品”。
據合作社負責人朱雙民介紹,為深化助農成效,合作社還推廣“三統一”機制(統一采收標準、統一包裝、統一銷售),持續提升品牌美譽度並拓寬銷售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目前,合作社累計銷售額超過300萬元,輻射帶動農戶160人,幫助110名社員增收15%。
“這些典型案例是在京郊大地上探索出來的成功經驗,總結和推廣出去是讓更多人知曉、學習和借鑒,更好地惠及廣大京郊農民。”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25年將結合“百村示範、千村振興”工程,聚焦生態涵養區等重點地區和農民增收薄弱環節,研究新一輪農民增收政策,加快推動農村勞動力就業參保,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支援力度,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強化聯農帶農惠農,促進全市農民收入穩步增長,城鄉收入相對差距持續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