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本市發佈《關於促進未成年人網路素養家庭教育的指引》 多方合力預防未成年人大額充值打賞
5月28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e’起護苗·守護成長”北京市未成年人網路司法保護新聞發佈會,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向社會發佈《關於促進未成年人網路素養家庭教育的指引》,從防範不良資訊影響到應對網路欺凌,從預防網路沉迷到處理非理性消費,提出了23項具體建議。
堅持最有利於未成年人原則給予司法保障
北京高院副院長任雪峰介紹,由於缺乏足夠的網路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與未成年人網路行為相關的案件呈現多發態勢,且利用網路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犯罪手段多樣,有的被告人在網路上以交友、選拔童星為“幌子”,將未成年人約至線下實施侵害;有的以談戀愛、檢查身體為由誘騙未成年人拍攝隱私照片、視頻;有的以游戲代練、賬號充值為誘餌,引誘未成年人轉賬匯款。
涉未成年人網路權益民事糾紛數量也在逐年增長,當中既有因游戲充值、直播打賞等引發的財産權益糾紛,也有因個人資訊洩露、網路欺凌等引發的人格權益糾紛,還有因未成年人進行網路創作引發的知識産權權益糾紛。虛擬財産保護、網路數據安全、平臺演算法推薦責任等新類型法律問題也交織其中。
面對未成年人網路保護的迫切和現實需要,北京法院堅持最有利於未成年人原則,依法全面保障未成年人網路權益。對知曉網路用戶侵害未成年人隱私權、名譽權,但未採取必要措施的網路平臺,依法判令其與侵權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對未成年人向微信好友發送造謠受害人的不雅視頻、在朋友圈喊話好友圍觀的行為認定構成侵權,依法判決侵權人向受害人賠禮道歉。
此外,堅持懲教結合,對主觀惡性小、社會危害性不大、係初犯、偶犯的未成年被告人,依法從輕減輕處罰,給予其改過自新的機會。對於犯罪前有長期沉迷網路等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被告人,在依法懲處的同時對其開展心理和行為矯治教育,把“教育、感化、挽救”方針落到實處。
全方位構建家庭教育防護網
2021年,北京網際網路法院掛牌全國首個網際網路少年法庭,至今已審理涉網未成年人案件1200余件。案件反映,部分家長對未成年人用網風險認識不足,對未成年人不良用網行為未加以及時引導和干預,網路素養和法治意識亟待提升。
5月28日發佈的《關於促進未成年人網路素養家庭教育的指引》,圍繞不良資訊影響、個人資訊洩露、網路欺凌、網路沉迷、非理性消費等未成年人用網突出問題,從未成年人上網風險與問題,家庭教育提示與指引兩部分,結合典型案例提出解決方案。
《指引》提出了23項具體建議,如建立家庭網路使用“公約”、設置“未成年人模式”、完善電子證據保存等,全方位構建家庭教育防護網。針對家長普遍反映的“不會管”難題,《指引》也給出了解決方案,如通過隱私保護措施築牢社交安全屏障;在支付場景下謹慎使用免密支付、定期核查消費記錄;在遭遇網路欺凌時開啟“一鍵防護功能”等。
據悉,《指引》全文將在北京網際網路法院“首互未來”家庭教育指導平臺向社會公眾發佈。
家庭共治應對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費
隨着網際網路技術快速發展和未成年人用網普及,未成年人大額充值打賞問題備受社會關注。發佈會上,北京網際網路法院院長姜穎介紹,近三年來,該院共審結涉未成年人游戲充值和直播打賞退款糾紛近700件,單案最高標的額為310萬元,平均標的額8萬餘元。
姜穎介紹,此類案件呈現出消費主體低齡化、消費金額大額化等趨勢。相關案件中,有未成年人為抽取游戲盲盒皮膚,一晚上充值4萬餘元;還有未成年人輕信主播“打賞送禮”,一場直播打賞8萬元。法院以裁判樹規則,督促平臺充分履行未成年人保護法定義務,累計為家庭挽回經濟損失數百萬元。
家長應如何預防和應對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費?姜穎給出三點建議:一是強化賬戶安全管理。家長要妥善保管各類網路賬號及支付密碼,定期核查賬戶流水,發現異常消費立即修改密碼,及時聯繫平臺;同時,要充分運用“未成年人模式”,設置消費限額,從技術上築牢安全防線。
二是建立家庭共治規則。建議家長與孩子共同制定《家庭用網“公約”》,明確每日上網時長、內容訪問許可權及設備使用規則,並通過設置獎懲機制,激勵孩子主動遵守約定、合理規劃用網時間。
三是注重消費觀念引導。通過開設兒童銀行賬戶、發放定額零花錢,鼓勵孩子設置儲蓄目標;鼓勵孩子參與家庭預算討論,直觀理解金錢的價值。(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