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頭潛鴨人工種群突破百隻 香山發現未被記載清代禦路 12項市屬公園科研成果發佈

日期:2025-05-28 08:3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北京動物園的青頭潛鴨人工種群。

北京動物園的青頭潛鴨人工種群。 (鄧偉 攝)

  從瀕危鳥兒的安家落戶到近代公園史研究空白的填補,從櫻花、海棠的精準養護到AI數字人客服上線,科技正讓北京的公園變身會説話的生態課堂與可觸摸的文化寶庫。近年來,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統籌市屬公園在園林植物引選育、動植物保護和歷史名園保護等多個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為城市園林生態建設與文化傳承注入了發展動能。

  北京市公園科普游園會正在進行中。啟動儀式上,市公園管理中心集中發佈12項市屬公園科研成果,部分成果已在實際應用中發揮重要作用。

  青頭潛鴨從極危到規模化繁育

  青頭潛鴨是全球極危物種和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自2019年起,北京動物園聯合北京林業大學及多家機構,啟動系統性的青頭潛鴨遷地保護工程。歷經數年努力,不僅成功建立國內首個青頭潛鴨人工種群,還在2023年實現自主繁殖子三代,創下瀕危水鳥保護的新紀錄。如今,京津冀四大保育基地實現從圈養到濕地生態過渡的重大突破,2025年年初,青頭潛鴨人工種群規模已突破百隻,這標誌着我國在青頭潛鴨遷地保護方面從技術探索邁向了規模化應用,為全球瀕危水鳥保護提供了成功的“中國範例”。

  不僅是青頭潛鴨,越來越多的鳥類在公園裏安家。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實施統籌課題“北京城市公園鳥類多樣性調查”顯示,截至2025年4月,在頤和園、天壇公園、玉淵潭公園、國家植物園(北園)和北京動物園5家市屬公園記錄到鳥類共計19目56科153屬270種,佔北京市鳥類種數的51.23%。其中含國家中華秋沙鴨、禿鷲等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1種;鴛鴦、燕隼、紅喉歌鴝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46種。這一結果表明,北京城市公園成為鳥類的重要棲息地和遷徙停歇地,是瀕危鳥類的庇護所,是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載體。

  紫竹院成竹率大幅提高

  剛剛過去的這個春天,您去玉淵潭看櫻花了嗎?研究人員通過創新模式,實現了櫻花景觀品質的顯著提升。專為玉淵潭定制的復壯配方使得試驗苗的新梢生長量提升32%,根系活力增加50%,大幅節省了苗木更新成本。由園林科技新星趙爽帶領的團隊,讓園內近3000株櫻花煥發新生。

  紫竹院則破解了竹子退筍難題,將成竹率提高了14.6%-23.3%,末期成竹胸徑增長近50%,還首次揭示早園竹“總體正態,多峰波動”的出筍規律,提出了出筍期的分期新標準,可節省護筍工作的人工成本50%。

  國家植物園(北園)在植物保護領域大顯身手,成功實現杓唇石斛這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的遷地保護與回歸。這裡還建成了國家植物園海棠資源庫,海棠品種分子鑒定、抗腐爛病基因挖掘取得突破性進展。

  陶然亭公園打造海棠繁育與養護新範式。團隊獲得發明專利授權的一種新的嫁接方法,讓海棠繁育周期從幾年縮短到3個月,次年就能開花。

  天壇公園首次發現了檜柏臀紋粉蚧入侵事件,科研團隊研究出了一套綜合防控措施,不僅篩選出了有效的防治藥劑,還探索了應用中華甲蟲蒲螨來“以蟲治蟲”。

  填補“三山五園”禦路研究空白

  《香山路程圖》是獨一無二的清內府線裝本彩繪交通輿圖,通俗點説,就是為光緒和慈禧禦制的“旅行指南”。研究團隊經過兩年的研究,首次對該輿圖進行了系統解析,構建了理論框架,並整理出超過5萬字的資料彙編。研究結合歷史地理學方法,調研73處遺跡現狀,辨識9類古樹名木,為歷史遺存保護與復原提供重要參考。研究還揭示了一條未被記載的清代禦路,填補了“三山五園”禦路研究空白,並重新界定了輿圖繪製年代及其雙重功能屬性。

  民國時期北京公園史研究也取得新突破,厘清了北京公園百年發展脈絡,《近代北京公園史》書稿、《到公園去》專題展覽的推出,填補了近代公園史研究領域的空白。

  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副主任張亞紅表示:“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及市屬各公園的科研成果,充分體現了科技賦能市屬公園的創新發展。這些成果不僅為城市園林生態系統建設提供了堅實支撐,也為公眾帶來了更加豐富、多元多姿的綠色生活體驗。”(代麗麗)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